一早起床,家裡的窗戶都蒙上了一層薄霧,宣告“春雨+倒春寒+回南天”的到來。廣東省中醫院臨床營養科醫師認為,這個時節的寒氣不像冬季那樣“寒在骨髓”,而只是“寒在肌表”,所以這時並不需要大溫大補之品,一般用生薑、紫蘇這類解表散寒之物即可。

而要對付“春雨+回南天”,可以用赤小豆和白扁豆,兩者都是藥膳裡面常用到的健脾化濕、利水消腫的藥食材,味道偏甘,性平。

赤小豆

赤小豆有利水除濕、消腫解毒的功效,入湯能補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傷正氣。有的人分不清赤小豆和紅豆,兩者在中國藥典裡雖列為同一個藥物,但其實仍有區別,赤小豆呈長圓形而稍扁,紅豆呈短圓柱形,兩端較平截或鈍圓,若論其功效,則以赤小豆為優。

茯苓赤小豆煲鯽魚

主要功效:健脾利濕

推薦人群:濕困,胃口欠佳,舌苔白膩。梅雨季節。

材料:茯苓20g、赤小豆30g、炒薏米10g、陳皮一角、鯽魚一尾、生薑3片(4人份)。

做法:鯽魚斬殺,去內髒、魚鱗,洗淨,魚身劃2刀,熱鍋內放生薑片略煎至金黃。藥材稍沖洗,與魚同納入湯煲中,加水1500ml,武火煮15分鐘後改文火煮45分鐘,少許食鹽調味即可,喝湯吃魚肉。

湯品點評:濕濕漉漉的梅雨天,身體也在無聲抗議,特別是平素夾濕體質者。每年此時,淮山、茯苓、白術、扁豆、薏米、赤小豆、木棉花等等具有利濕功效的藥材又要大顯身手了。生薏米,清熱利濕、通痺,利濕力緩,長期食用顯效,但性偏寒;而經過炒制之後寒涼之性可去,健脾的效力進一步增強。濕氣除了源於梅雨、居住地等外部濕邪,更與脾的運化功能關系密切,脾虛不運,水濕不能正常輸布通達,困脾、困於機體,令人不爽,炒薏米糾了寒性且加強健脾效用,比生薏米更適合脾虛困濕者,配合利水滲濕的茯苓、以及利濕解毒的赤小豆、溫脾利水的鯽魚,健運脾胃而利濕利水。不過要注意,此湯水孕婦慎用。

淮山赤小豆筍殼魚湯

主要功效:健脾益氣、祛濕利水

推薦人群:一般人群均可。

材料:淮山、赤小豆各50克,筍殼魚1斤,生薑3片(3~4人量)。

做法:將淮山和赤小豆洗淨,稍浸泡,筍殼魚處理洗淨,置鍋上慢火煎至微黃,加入少許清水,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約2000毫升,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約40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食用。

湯品點評:春雨季節空氣濕度大,人體易受濕邪困擾出現犯困、身重、乏力的現象,這個時候不妨試試這款健脾祛濕的靚湯。在湯方組成方面:淮山具有健脾益胃、益腎固精、益氣養陰的作用,很適合脾胃虛弱者日常調養,為家庭常用的煲湯食材。

在肉類食材方面,選用廣東人常用來煲湯的魚種——筍殼魚,其肉質細嫩、鮮美可口,富含蛋白質等其他營養成分,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與保健作用。三者合用,使得這款湯具有健脾益氣、祛濕利水的功效,普通人群均適用,為春季養生值得推薦的湯水。

扁豆

白扁豆微溫,總體來說藥性平和,適合大多數人食用,尤其適合因為雨水增多導致濕氣過重而出現濕氣困脾,胸悶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者。

五指毛桃扁豆煲鯽魚

主要功效:健脾祛濕,補氣益中

推薦人群:體虛人群

材料:五指毛桃30g,扁豆30g,鯽魚500g;生薑數片(3-4人量)

製作方法:鯽魚洗淨去內髒後小火煎至微黃,與其餘材料洗淨後一起放入鍋中,大火燒開後轉小火1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湯品點評:春天細雨綿綿,外濕阻遏,不能外達下行,人容易感覺周身困重,頭昏腦漲,濕氣甚重者甚至會侵犯到關節,表現為關節酸痛、屈伸不利。同時濕邪困滯脾髒,影響其運化之效,則消化功能受損,出現腹脹納差,口渴不欲多飲,大便不成形等症狀。

五指毛桃又被稱為南芪,是廣東流傳已久的煲湯料之一,氣味芬芳,煲起來有椰奶的味道,其性味甘平,是健脾祛濕藥材中補氣作用較強的一種。和有“北芪”之稱的黃芪相比,五指毛桃提氣功效有所不及,但對體虛人群來說力度則正好合適,能保證將氣確實地“補”進去,從而更好地驅動扁豆祛濕的作用。鯽魚健脾和胃、除濕利水,《本草經疏》中提到鯽魚“諸魚中唯此可常食”,魚肉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是常用的補虛食材。因此本款湯非常適合作為脾胃虛弱或年老體弱人群的補中祛濕湯水。

黨參淮茯扁豆湯

主要功效:健脾祛濕

材料:黨參10g、干淮山30g、茯苓10g、白扁豆30g、豬展300g(3-4人量)。

製作方法:把以上藥食材清洗干淨,瘦肉洗淨切片,在瓦煲中加入2L清水,把所有藥食材一同放入,武火煮開後改文火繼續煲1個小時,最後調味食用。

湯品點評:人們為“濕”所困,出現肌肉關節痛、頭痛、胸悶、關節酸痛、脾胃損傷等症,還可能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情況。本湯中黨參甘平,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的功效,在補氣健脾中經常會運用到,它性質平緩,很多人都能夠耐受,據現代藥理研究黨參還可抗胃粘膜損傷、增強機體免疫力。

▼▼更多精華文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