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明朝人把雞蛋作為陪葬品 還發明出美味蛋料理
人類食用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直到今日雞蛋依然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食材,一顆小小的雞蛋就能變化出上千種料理,不僅好吃也十分有營養。
在烹飪器具製作技術越發成熟的明朝,不僅有把雞蛋作為陪葬品的習慣,還發明出各種美味的蛋料理,
如皮蛋、茶葉蛋,至今都是民眾熱愛的美食之一。
圖為四川省廣安明代古墓出土的穀倉罐,可以清楚看到罐內裝有穀物,正中間還放著一顆雞蛋。(新華社)
日前四川省廣安市政府在進行水庫與河川整治工程時,意外發現明代古墓。
考古人員在該墓發現共17件文物,有瓷碗、青銅簪、銅鏡等,其中最為特別的是穀倉罐。
陪葬的穀倉罐又名「魂瓶」,代表墓主靈魂的寄託物,
罐內盛放穀物則是自漢代以來的習俗,代表死者對於五穀豐登、多子多孫與長生不死的嚮往。
驚人的是,此次發掘的穀倉罐內竟然放有外形完好的雞蛋,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廣安博物館館長介紹,目前中國考古出土雞蛋的案例僅僅只有兩件,
一是貴州習水黃金灣遺址,發現用泥土包裹的漢代雞蛋殼,
另一個是江蘇溧陽上興鎮土坑墓,發現已鈣化的春秋時期雞蛋殼,而如今在廣安明代墓所出土的雞蛋實屬相當罕見。
除此之外,中華飲食到了明代開始變得更為豐富,
由於烹飪器具製作的進步、城市經濟的發展與市民文化的繁榮,創造出影響至今的燦爛飲食文化,
今日許多耳熟能詳的歷史名菜大都誕生於明代,如金陵叉烤鴨、順德菜、蟠龍菜等,歷經歲月風塵,仍然讓人食指大動,
更不用說誕生於明代的平民美食:皮蛋與茶葉蛋了。
黝黑光亮的皮蛋,因為帶有特殊味道讓許多歐美人士不敢嘗試。(網路圖片)
關於皮蛋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可以確定應是在明朝時發明。
相傳在明代泰昌元年(1620年),江蘇吳江縣有家茶館,生意相當興隆。
店主習慣將泡過的茶葉倒在爐灰中,店裡養的幾隻鴨子愛在爐灰中下蛋,拾蛋時難免有遺漏。
有次店主在清除爐灰時,發現不少漏撿的鴨蛋,剝開蛋殼,發現裡面黝黑光亮,還有白色的花紋,這就是最初的皮蛋。
明代學者、科學家方以智(1611-1671年)所著的《物理小識》有載較為詳細的皮蛋製作方法:
「池州出變蛋(皮蛋),以五種樹灰鹽之,大約以蕎麥穀灰則黃白雜揉,加爐炭石灰,則綠而堅韌」。
方以智認為,使用不同的炭灰,會讓蛋產生不同的化學變化,而形成不同的改變。
早餐來一顆香氣四溢的茶葉蛋,是現代人的習慣。(維基百科公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