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ikea或是去看房子時,都會有一個重點要看,那就是「浴室」。

台灣房價居高不下,浴室也是風水中一個大重點,可不能馬虎,但問題是為什麼看來看去,日本的浴廁跟台灣的這麼不一樣呢?

像是台灣的浴室設計都是等建築物完工之後,室內設計師再做設計,做好防水、貼磚,最後再把衛浴設備放上去。

但日本卻是廁所跟浴室兩間分開的!!

許多人去日本旅遊時都對廁所印象深刻,除環境整潔,當地廁所與浴室是獨立兩間。

一名網友表示,在當地住久蠻習慣這種設計,且地板不是磁磚看起來更乾淨,感嘆台灣小宅設計文明程度有待加強。

台灣設計師則認為,台日兩地建築流程不一致,因為台日浴廁設計是兩種系統思維在運轉,硬要把那一套放在台灣建案恐怕很難吃得消。

近期一名網友在PTT貼文表示,以前在東京租屋時,房子浴廁格局是一邊乾濕分離浴室、一邊廁所,雖然都是無窗的,日本住宅抽風系統設計好,環境非常乾燥也沒什麼味道,他看到當地的老房子與民宿也是這種設計,可見浴廁分離的觀念在日本好多年了。

浴廁分離。原PO也說,在日本住久就習慣這種文明設計,因為非常乾淨舒適,他自己回台灣後也是住在浴廁分離的房子,但有時去看房子,「即使是屋齡新的物件仍是僅一間浴廁沒分離,這種照片拍得再好看也沒用」。

台灣常見的浴室設計欠缺考慮,「光是想像家人之間互搶廁所,或是你在泡澡別的家人進來大號就令人有點崩潰。」

台灣小宅設計文明程度還要加強才能再提升生活水平。有網友表示,「小宅還這樣浪費空間,矛盾果然很日本。」「台灣一般住宅的設計,都還是傾向於把空間留給房間為主。」

「其實在台灣如果你的衛浴夠大或是格局做調整。」「洗澡到一半想上廁所很不方便,你不要跟我說上在地上就好。」

「跟文明無關,歐美也都是一起啊,美國也是沒分離。」

針對浴廁分離,室內設計師盧淑媛向《好房網News》表示,日本房子坪數太小,只能將空間多功能運用,浴廁分離可以提高使用率,廁所單獨一間確實是可以一直維持乾燥,但也需要配合抽風機整天運作才能維持整潔。

盧淑媛說,台灣人通常是習慣設計2套或1.5套廁所提高使用率,在她接手過案子,如果是小空間宅才有可能做浴廁分離設計,但台灣人比較少人有這樣的要求。

但她也補充,台日浴廁空間在體驗上之所以有差異,不僅僅是因為浴廁分離,根本原因在於兩地浴廁組成方式與設計流程思維不一樣,硬要把日本那一套帶到台灣建案恐怕有困難。

盧淑媛說,日本浴廁空間設計採取「模組式」,也就是空間採取統一尺寸,「2.5公尺乘以3公尺」就是一個很標準化的規格,再把統一規格的浴廁器具放在空間裡,這個規劃在蓋房子之前都已經預留好了,工人也會針對浴缸區域做降板,管線空間也都預留,簡單的說就是建築物在施工時都會配合廁所作業。

盧淑媛說,台灣浴廁設計,都是等建案蓋好後,室內設計師再針對各家廁所空間做設計,做好防水、貼磚,再把衛浴設備放上去,但日本廁所尺寸、規格、標準都是在蓋房子時就先規劃好的,整間衛浴從地板到牆面是一個塑膠的箱體,不是採用貼磚的方式,這需要在蓋房時就先「降板」30公分,預留管線跟馬達的空間才有辦法做到。

盧淑媛說,日商也有在台灣推出「整體浴室」,地板、牆面都是組合起來,門也是一體成形,雖然它的材質「塑鋼」標榜乾濕分離、防漏水防積水防壁癌,因此不用特地做防水,因為台灣建築物在蓋時,根本沒人會特地為廁所降板,工人要怎麼把塑鋼無縫接合起來,因此這種設備在台灣接受度不高。

網路上許多人有在討論是不是要安裝日本的這種整體浴室,不過一直推得不好,其實有幾點可以討論,最主要有這四點:

1.變化選擇性太少

2.價格沒有優勢

3.質感不佳(都是塑膠,看起來很沒格調)

4.不流行(台灣大都是傳統的浴廁,很少人會想要裝,而且施工方式差很多)

雖然施工快速,不過缺點實在還需要點時間改善,希望未來能夠普遍讓台灣人接受。 

如欲轉貼本站文章請標記本站網址出處

爆廢公社-------請點               

●【北韓公社】●-------請點

流行時尚生活報-------請點       

靠北豬隊友,讚嘆神隊友-------請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