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趁熱吃”害了多少人

原創 腫瘤大醫生 2019-07-07 08:49:00

俗話說,病從口入。事實上,一些癌症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將分析三種“進食”癌症的原因,並告訴你早期發現的“利器”,以獲得更好的預後。

-癌症種類:大腸癌

-致病基因:紅肉進食過多

-應對策略:早期篩查

結直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我國發展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在經濟發達的城市,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這與我們目前的暴飲暴食和紅肉暴食密切相關。

結直腸癌是一種生活型癌症,如長期偏好吃紅肉,如牛肉、豬肉、羊肉、動物內髒等高膽固醇食品,會大大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由於人體消化這些高膽固醇食品所產生的膽酸和膽固醇的代謝產物增多,腸道內的厭氧菌增多。這些因素可以強烈刺激大腸粘膜上的腺瘤。如果人們不改變飲食習慣,經過5-10年的刺激和發育,結腸粘膜上的腺瘤就會發生癌變,最終形成結腸直腸癌。

對於喜歡紅肉的吃貨們,應逐步減少紅肉的攝入量,多吃新鮮蔬菜,特別是豆類,提高香蕉等高鉀果膠類水果的攝入量。所有這些都有助於抑制致癌物在體內的滯留和形成。高纖維食物的攝入量也可以增加。小腸的運動減少了致癌物對腸壁的損害。飲食習慣的改變將大大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同時,早期的篩查也將更早更有效地發現癌變,為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創造機會。其中腸鏡是大腸癌篩查最為有效的一把利器。對於普通人群建議,50歲之後每5年應做一次腸鏡檢查。有大腸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建議,40歲左右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平均每3~5年接受1次普查。

-癌症種類:胃癌

-致病基因:幽門螺桿菌

-應對方略:抓住“線索”

全世界胃癌高發的主要地方在亞洲,中國的發病率也非常高,佔了全世界的40%左右。

許多胃癌的患者都是一些慢性的胃炎患者,他們存在三餐不規律,喜歡吃辛辣和醃制熏烤類的食物等情況。

事實上,慢性胃炎與胃癌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幽門螺桿菌和胃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我國飲食文化有一定的關系,因為幽門螺桿菌是通過唾液傳播的。因此,我們建議分開用餐或使用公共筷子,這樣可以更好地避免幽門螺桿菌感染。一旦檢測到幽門螺桿菌陽性,必須及時清除幽門螺桿菌,清除癌變的“禍根”。

目前,西方胃癌患者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遠遠高於中國,這就要求我們改變飲食習慣,同時提高對胃普查的認識。由於大多數早期胃癌患者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仍有一些“線索”提醒我們,如果出現上腹部不適的症狀,如食欲不振等高危因素,應盡早進行胃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胃癌。將會帶來很好的預後效果。

-癌症種類:食管癌

-致病基因:飲食過燙

-應對訣竅:改變進食習慣

食道癌又稱作食管癌,是發生在食管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佔所有惡性腫瘤的2%。早中期的食道癌治療效果比較好,晚期預後較差且5年生存率僅徘徊在15%左右,因此食道癌死亡率僅次於胃癌位居第二。

食道癌的發生與慢性亞硝胺刺激、飲食過熱、食物和蔬菜中微量元素缺乏有關。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吃得太熱與食道癌的發生有更密切的關系。因為人食管壁是由粘膜組成的,所以很嫩。它只能接受40-50攝氏度的溫度,超過這個溫度,食管粘膜就會被燙傷。如果你經常吃火鍋、辣燙等熱食,會對口腔、食管和胃粘膜造成嚴重損傷,經常粘膜損傷沒有得到修復和燙傷,反復燙傷可構成淺表性潰瘍,引起慢性口腔黏膜炎症,口腔黏膜白細胞增多。角膜炎、食道炎、萎縮性胃炎等疾病。從長遠來看,它會引起粘膜質量的變化,甚至癌變。

目前醫學已經證明亞硝胺類化合物具備很強的致癌特性。食道癌高發區往往同時是人們喜歡吃醃制、熏臘等含亞硝酸鹽較多食物的地區。

因此,如果你想遠離食道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捂住嘴。食客需要改變他們的不良飲食習慣,戒煙戒酒,避免食物過熱,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吃泡菜,不要吃發酵發黴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增加身體對營養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核黃素、葉酸的攝入。

對於長期吸煙酗酒或慢性食管炎伴非典型增生(特別是嚴重非典型增生)的高危人群,當出現吞咽延遲、滯留或輕度窒息等症狀時,應警惕食管癌的可能性。吞咽痛、食道異物感等。”科學抗癌“從我做起,樹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改變飲食結構和習慣,為自己的健康生活築起綠色屏障,遠離癌症的侵襲。“腫瘤大醫生”將會持續的為大家提供正確的癌症預防和抗癌知識,消除公眾的“癌症恐懼”心理,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