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波羅計劃”(Apollo program)結束50多年後,美國宇航局(NASA)日前宣布2024年之前重返月球,首位女性航天員將與另一名男性航天員在月球漫步,並測試宇宙飛船,以達到登陸火星的最終目標。

那她會是誰?沒有人能確切知道,但候選人很有可能將從美國宇航局目前的12名女宇航員名單中挑選出來。

按贊本專頁獲取更多環球課題==》 環球課題

NASA在冊的12名女性宇航員。

在冊12名女宇航員年齡40歲至53歲

法新社6月16日援引美國宇航局發布的信息稱,這項新計劃是以阿波羅在希臘神話中的孿生妹妹、月亮女神“阿提米絲”(Artemis)的名字命名的。

12名NASA在冊的女性宇航員年齡均在40歲到53歲之間,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從數千名申請者中挑選出來的前軍事飛行員、醫生和科學家等。

幾位接受法新社采訪的前宇航員和專家說,截止日期的臨近意味著這個被選中的女性不會是一名新手。

前宇航員艾琳·柯林斯(Eileen Collins)曾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頭十年擔任航天飛機的飛行指揮成員。她表示:“現在就我個人而言,可以讓一個新手宇航員飛上月球。”

“但是,如果已經有足夠的女宇航員做過飛行測試,肯定要起用有經驗者。她們清楚自己在太空有什麼身體方面的反應,以及能力狀態。”

NASA高級官員肯·鮑爾索克斯(Ken Bowersox)對此表示贊同。“我認為,把至少有過一次進入太空經歷的人送到月球會更好。”

4人實力強,有軍事和科學背景

這一目標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容易,因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多在冊的女宇航員。

NASA1958年成立時,只從軍隊中招募人員,當時軍隊完全由男性組成。

1969年至1972年間,所有12名登月宇航員都是男性。直到1983年,薩莉·萊德(Sally Ride)才成為第一位被送上太空的美國女性。

2013年招募的4名二十一級女性宇航員,代表了年輕和經驗的完美結合。目前,她們的年齡在40歲到41歲之間,從現在到2020年,他們都將進行第一次太空探索。

前陸軍直升機飛行員安妮·麥克萊恩(Anne McClain)將在國際空間站(ISS)待到6月底。她口才不錯,帶著自信的目光和淡淡的微笑。

安妮·麥克萊恩是前陸軍直升機飛行員。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的還有克裡斯蒂娜·科赫(Christina Koch),是一名工程師和登山者。她很快就會打破女性在太空持續時間最長紀錄,達到11個月。

克裡斯蒂娜·科赫很快就會打破女性在太空持續時間最長紀錄。

今年三月,兩人差一點進行了首次純女性太空行走,但由於缺乏合適的宇航服,麥克萊恩不得不讓位給她的男同事。

“克裡斯蒂娜·科赫或安妮·麥克萊恩將是我心中的兩大熱門人選,”太空兒童節目主持人、美國國家太空協會(National Space Society)理事珍妮特·艾維(Janet Ivey)說。

不過,她們的另外兩位女同事傑西卡·梅爾(Jessica Meir)和前F/A18戰斗機飛行員妮可·曼(Nicole Mann)也都很有資格。梅爾是一名海洋生物學家,專門研究企鵝,而妮可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執行過飛行任務。而且,她們目前都在接受去國際空間站的訓練任務。

在2016年的一次采訪中,四個人都宣稱,如果有機會,她們已做好准備去火星。很難想像他們會拒絕登陸月球。

登月計劃或耗資300億美元

CNN6月14日報道,NASA局長吉姆·布萊登斯汀(Jim Bridenstine)首次談到月球計劃的總成本,他表示,NASA估計,未來5年的月球計劃將耗資200億至300億美元。這代表NASA除了每年約200億美元的經費,每年開銷將再平均增加40億到60億美元。

對於宇航員來說,進入太空沒有年齡上限。因此,經驗豐富的蘇妮塔·威廉姆斯(Sunita Williams)2024年將年滿58歲,她正在為自己的第三次太空任務做准備。

蘇妮塔·威廉姆斯正在為自己的第三次太空任務做准備。

曾在2002年至2006年間擔任宇航員辦公室主任的肯特·羅明格(Kent Romninger)表示,NASA長期以來一直“贊賞試飛員所具備的領導技能”。

據她所知,蘇妮塔在其軍事生涯中曾駕駛過大約30架不同的飛機。

另外兩位女性——瑟琳娜·奧農(Serena Aunon)和凱特·魯賓斯(Kate Rubins)最近也進入了太空。在冊的12人當中,剩下5名女性自2010年以來一直未試飛,她們還沒有完成最初的培訓期。

前宇航員邁克爾·洛佩茲·阿萊格裡亞(Michael Lopez-Alegria)曾在美國宇航局工作了20年。他說,雖然這5人沒有被排除在外,但日程安排對她們不利。他承認,到了最後的決定期,選拔過程“相當不透明”。

據悉,重返月球計劃由四名成員組成,其中兩人將在月球上行走。宇航局“大佬”們熱衷於建立一個混合軍事、科學背景及不同個性的戰隊。

編譯/采寫:南都記者 史明磊

圖片來源:法新社

作者:史明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