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是三大提供熱量的物質之一,由碳、氫和氧三種元素組成。由於所含的氫氧的比例為二比一,和水一樣,故稱為碳水化合物。
你知道碳水化合物有哪些嗎?
甜食或主食?
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於食用糖類、主食(如大米、麵粉、穀物)、根莖類蔬菜(土豆、紅薯)中。不少人認為「低碳飲食」才是保持健康的王道。真相是否如此?專家教你吃對碳水化合物。
你的碳水攝入合理嗎?
嚼塊饅頭測一測
你可以自己在家裡做個試驗:
取一小塊饅頭(不添加糖),記錄從開始咀嚼到嘗到甜味的時間。如果超過30秒,就說明你口腔裡的唾液澱粉酶濃度比較低。
口腔內的唾液澱粉酶濃度高的人,能更快將餅乾重點餓澱粉分解成小分子糖(如麥芽糖),從而感受到甜味;
那些唾液澱粉酶濃度低的人,很長時間都感受不到甜味。
唾液澱粉酶分泌能力較差的人(半天感受不到甜味的人),從基因上就註定比其他人更容易發胖,他們更應該限制自己的澱粉和糖分攝入。
碳水化合物
吃太多太少都減壽
研究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預期壽命呈「U型曲線」關係。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全天攝入總能量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佔比小於40%)和供能比高(大於70%)的飲食模式,都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而中等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者(50%~55%)死亡風險最低。
這項研究進一步區分了低碳水化合物攝入者的飲食模式。
研究發現,如果用動物蛋白(比如牛肉、羊肉、豬肉等)替代碳水化合物,全因死亡率便會上升;
若是以植物蛋白(比如大豆、花生、堅果等)替代,全因死亡率相對較低。
兩者相比,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模式相對更健康些。
這項研究再次證實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0%、脂肪30%、蛋白質20%」飲食模式的正確性。
聰明吃主食
營養又不易胖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我們最需要做功課的是主食。從合理攝入角度來看,建議每天攝入的主食應佔攝入總能量的50%~65%,此外還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粗糧雜糧佔主食1/3
米面加工過細會損失大量營養,特別是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一般人群每天應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克,其中全穀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也就是說,粗雜糧應佔主食的1/3左右。
重食材,輕做法
在選擇主食時,要多想想它是用什麼做的,盡量讓三餐主食的食材豐富,如不加糖的八寶粥,米、雜豆等全有,營養非常豐富。
用更健康的烹飪方式
錯誤的烹飪方法會讓主食營養大打折扣。不要過度淘米,反覆搓洗會使米粒外層營養丟失;煮粥別加鹼,用酵母發麵而不是小蘇打;少用油炸、煎炒等方式製作主食。
小口吃飯,大口吃菜
現代人應當提倡將菜做得清淡一些,一大口菜配著一小口飯吃,營養搭配才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