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 撰文.楊紹華、唐筱恬、研究員.王炘珏

圖片取自台灣石油工會網站

2019-01-16 16:15

這是一家肩負全民生計、產業發展重任的老國營事業公司, 不過,近幾年出包不斷,815大停電、桃園煉油廠爆炸、 隱匿澎湖漏油長達一年多、95無鉛汽油不合格⋯⋯, 每一個事件,都讓外界對中油內部公司治理打上一個大問號! 《今周刊》深入調查發現,關鍵出在致命的企業文化, 中油如果要更好,改革必須從現在開始。

戴謙空降中油公司屆滿一年,迄今仍無心本業……;外行領導專斷獨行又盡搞小團體。」二○一八年十二月五日,台灣石油工會召開例行理事會,會中,出現這樣一份用詞辛辣的提案。提案目的,是要工會「行文上級長官,要求撤換董事長」。

 

同場會議的另一提案,也以近似用語痛批中油董事長戴謙,「對石化專業毫無上進,近乎漠視或無視。」這份提案,某會員建議工會「辦理對戴謙董事長是否適任之全員投票」。

 

隔日,工會發函勞動部告知將辦公投;五天後,勞動部迴文「收悉」。一樁國營事業工會醞釀集體投票反對官派董事長的破天荒公投案,就此炸裂為社會焦點。隨後,雖在前行政院祕書長卓榮泰溝通下,工會表示公投「暫緩」,但若層層挖掘這起風暴的背後成因,引發勞資惡鬥導火線的另一端,連結的其實是一長串潛藏許久、甚至瀕臨失控的治理危機。

 

中油,成立逾七十年,去年營收上兆元;在看似充滿正能量的火炬標誌底下,長期存在的治理失能、隱匿文化,卻正嚴重侵蝕這個攸關台灣經濟、工業與民生的全民資產。

 

時間來到二○一八年十二月七日,石油工會決定辦理「董事長不適任投票」後的第三天,中油內部進行「高階人員提名人選審議小組會議」。這場會,是為了審議戴謙所提出的高階主管人事案。依據小組作業要點,會議成員由公司董事擔任,職責是審議高階人事派任案,審議內容將交給董事長核定,再排入董事會議程。

 

當日,出席者有五位「非勞工」董事、三位勞工董事,主席為總經理李順欽。本刊取得這場會議的錄音,過程火爆,結論悲哀。悲哀之處在於,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對高階人事的調整幾乎不具控制力。是的,如今的中油,可說是一家「董事長沒有高階主管任用權」的荒謬公司。

「哪一個要跟勞方對決,沒有一個是全身而退的啦!」會議間,出席成員之一的勞工董事孫志偉火爆發言。口出此話,孫志偉是為了反對當天排定的第四案:「為業務需要,擬增派副總經理一名,並推薦中美和石化公司(中油子公司)董事長張瑞宗擔任。」

 

此案討論過程中,同為勞工董事的葉瑞安先就「是否需要增派一名副總」提出質疑。幾番爭論,正當有人建議把種種討論整理之後送交董事會,孫志偉開始拉高音量:「不需要啦……!你們要造成戴董事長跟工會的決戰一觸即發……?你看得出來,林聖忠(中油前董事長)我們以前幹到底,坐牢在所不惜,你們現在要跟戴謙講的是停看聽……。他要跟工會坐下來談,不是強渡關山,那你就試試看!」

 

語畢,主席李順欽順勢做出結論:「那麼,這個案子沒有做成決議,沒有辦法送董事會,因為大家沒有共識。」

 

中油董事長戴謙上任一年來風波不斷,

就連人事權都被工會架著脖子走,下一步該怎麼辦?(圖片提供/攝影——台灣石油工會、吳東岳)

 

當場喬人事? 勞工有任免主管權力

 

為了督導電動車、綠能等中油轉型業務,戴謙規畫增派一位副總督導,人選就是張瑞宗。事實上,在一七年轉任中美和董事長前,他就已是中油副總,這樁人事案僅屬「回任」性質。但別說這個「回任」人事案「未審議就夭折」,就連「增派副總一名」,其實也符合中油公司章程「置副總經理六至八名」的規定,卻仍然被莫名封殺。

 

當天,張瑞宗在場外苦候多時,等著進入會場讓小組成員進行審議,但最終不得其門而入。相同遭遇的,還有排入當日第五案、第六案的其他兩位候選人:擬從油品行銷事業部桃園營業處處長升任台中營業處處長的張慧蘋,以及擬由督導幕僚室管理師升任檢核室總檢核的紀阿淑。

 

對於張慧蘋從桃園轉任台中營業處長一案,孫志偉在會議裡先是表示:「我們對張處長沒有什麼好惡,但是台中營業處有三個油庫,是油品行銷事業部的第一大處,她(張慧蘋)分發以後,一路完全跟我們業務沒有關係。這個東西,講白了就是戴董事長堅持。我們應該跟她(張慧蘋)講說不必上來(報告)了。」

 

隨後,有在場成員表示,這樁人事案有讓張慧蘋豐富歷練之意,若表現堪慮,可隨時調派其他處長轉任;此時孫志偉再度發言:「職場完全不一樣,再怎麼樣都歷練不來……。會死人的,就不要怪出工安事故。」

 

話雖如此,但有中油員工認為,油庫的工安管理純屬紀律問題,「翻開《石油及加油站安全管理辦法》,關於油庫管理的條文不過一千八百字,關鍵在於執行紀律,而不是多高深的專業學問啊!」附帶一提,孫志偉目前在中油台中營業處王田供油服務中心擔任輸油技術員一職;換言之,若非遭到卡關,張慧蘋就會成為孫志偉的新主管。

 

討論至此,孫志偉話鋒一轉,「這裡面三個十四職等,你們可以去喬一下嘛!大家都是這樣喬的,我不騙你,為什麼不喬一下,硬要走死胡同?」簡單說,就是不讓張慧蘋過關。

 

最後一案——「紀阿淑案」。去年爆發中油「澎湖漏油隱匿」事件後,紀阿淑曾奉經濟部之命,到台中營業處調查工作人員出勤狀況。人事案討論前,石油工會理事長莊爵安突然表示,「紀阿淑督導是在副總經理室,她為什麼可以到(台中營業處)王田油庫去?還針對個人做查勤動作?」山雨欲來之勢瀰漫會場。

 

而當會議正式開始討論「紀阿淑人事案」時,孫志偉的重話也終於出口:「她(紀阿淑)就是給恁爸(我)糟蹋啦!跑到台中做東廠的事情,糟蹋恁爸是什麼意思知道嗎?」

 

會議混亂中,仍有董事建議,應該讓提名人選進來報告,主席李順欽則以「為了場面和諧,避免進一步衝突」為由,最後三名主管候選人仍然沒能進入會議現場報告,讓這場瘋狂會議從一而終地荒謬到底。

 

這場會議,共有六案待審,其中兩案通過、一案撤案,最後三案全數緩議;也就是,這三個人事案都將無法進入董事會討論,無怪乎有人戲稱這是中油的「主管核定太上會議」。

 

對於外界質疑勞工董事把持了主管人事?莊爵安回批,○四年,前任中油董事長郭進財設立了「會前會」制度,為的就是增加開會效率,不要再為了人事吵個不停,「之後歷任董事長都運作順暢,前五個都運作順暢,就戴謙不順暢。」

 

孫志偉也回應,「紀阿淑既不專業,個性又很難相處,還利用我在美國期間來查出缺勤,是東廠打手,不是我一個人擋他人事案,其他勞工董事也一樣。戴謙用一些不專業的人,還要多設一個副總,浪費公帑,站在中油立場當然要把關。」

 

 

制度有漏洞?勞工董事操縱人事,外部董事不過問

 

但為什麼勞工董事可以形同掌握高階人事的否決權?而會議中主席不發動表決,其他董事為何也默不吭聲?

 

首先,這個小組會議,是中油在眾國營事業中獨樹一格的「會前會」制度,所有總經理、副總經理、處長(十四職等以上主管人選)在董事長提名後,必須先送這個「會前會」。然而據了解,中油董事一年參加的董事會及各種審議會多達四十六場,「真的無力、無暇、無心再去和強硬派的勞工董事據理力爭。」一位董事會成員無奈表示。

 

一八年,「高階人員提名人選審議小組會議」一共開過十次,前面提到的十二月七日這場會議,非勞工董事出席人數多過勞工董事,仍然無力扭轉荒謬戲碼,遑論其他董事缺席嚴重的「場次」。在去年十次審查會議中,有八次都是勞工董事過半數,導致幾乎是勞工董事在審議高階人事。

 

勞工董事代表全體勞工,對人事有疑慮時固然可表達意見,但當人事永遠都是勞工董事審查,外部董事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願過問,日子久了,勞工董事權力難免無限上綱,甚至操縱人事生殺大權。一名在中油服務三十年的員工就指出,高階主管想升遷,每個人都必須討好勞工董事,「工會權力大到產生寒蟬效應。」

 

 

權力無極限?升主管,先跟工會幹部泡茶

 

工會權力之大,衍生的怪象令人搖頭。一名卸任的中油總經理表示,「當年我要升主管時,都會先跟工會幹部泡茶、溝通,這樣在會議裡就很容易過關。」更誇張的是,中油前任董事長陳金德在上任首日就申請加入工會,角色極度混亂失序。

 

曾有中油董事提案,要廢除這項中油獨有且已衝擊公司治理的制度,但最後提案遭擱置,「勞工董事用意是要替勞工爭取權益,變調成為插手人事的工具,還真的是工運負面教材!」一名加油站老站長聽聞此事後感慨地說。中油勞工代表陳星維也感嘆,「當年老理事長康義益帶領大家上街頭,算是企業工會標竿,如今日子久了,也逐漸走樣。」

 

其實,早在一四年,監察院即對中油這個國營事業獨有的「主管核定太上會議」做出糾正案。其中指出,此設計出現在○四年,原定每次開會需有總經理及其他至少四名董事出席,且勞工董事限一名,其他三人由「非勞工董事」輪流擔任,但在一三年卻刪除種種出席人數的限制。

 

調查並發現,在刪除限制之前,三名勞工董事就已自一二年十月起全數出席會議,「資料顯示,勞工董事為高階人事提名審議小組固定成員,勞工董事得於會議中充分表達意見,強化其對高階人事任免權之影響力,惟勞工董事另一身分為勞工,勞工是否宜對其主管之任免具有影響力,甚至決定誰是勞工董事的主管?應確實評估檢討。」

 

當時負責調查中油的前監察委員馬秀如表示,「一個勞工董事頭上有兩頂帽子,一個是勞工,另一個是董事,兩個角色其實相互矛盾。」馬秀如說,勞工董事本身制度並不壞,甚至能發揮監督公司之責,但勞工董事掌握了公司上上下下很多人的把柄,有人怕事情被掀開來、有人想升遷,這個環境就慢慢姑息這些人,「誰要改革,那個人就會滿身是傷。」

 

對於當年報告所指問題未見改善,馬秀如也大感無奈,「通常一份監察院的糾正案要發揮作用,要經過很多關,經濟部、國營會、中油董事會應該介入管理,如果這些單位不管,董監事也不挺檢核室,就會姑息這一切。」

 

當年報告中,還點出勞工董事採特殊考勤方式、每年花費逾八十萬元公關費等問題。

 

在這份報告出爐五年後的今天,文中所指的問題,的確已經惡化到瀕臨失控之境,中油公司的怠惰不作為是原因之一;此外,工會內部似也無法凝聚自我改革的力量。「這從我們有『萬年理事長』、『萬年勞工董事』的現象就能看出。」一位工會成員如此表示。

 

 

萬年理事長?修改章程延長任期,前後當了13年

 

石油工會現任理事長莊爵安,在○三年三月首度當選理事長,至今,前前後後總共做了十三年之久。《台灣石油工會章程》原本規定,理事一任的任期為三年,連選得連任,連任以一次為限,莊爵安在○三年擔任理事長,連任兩屆卸任後,事隔三年,於一二年又獲選理事長,此時《工會法》已修法將理事長任期延至四年,莊爵安並在一五年連任。

 

中油勞工董事則沒有任何任期限制,目前三席勞工董事分別為陳枝章、孫志偉、葉瑞安。一名中油老站長分析,陳枝章為石油工會「高雄一分會」推舉出來、葉瑞安為探勘代表,這兩席通常會一直換人,但就孫志偉這席過去八屆只缺席一屆,至今已做了十三年半的董事。

 

對此,莊爵安回應,「中油勞工董事本來就沒有任期限定,勞工董事也是理事會推派出來的,不是理事長可以派任的。而且孫志偉的表現連主管機關都說很好,每次開會前常常在翻資料,非常盡責地在幫公司把關。」

 

另外,中油員工近一萬五千名,約有六十多人是工會會務人員、七十多人是中油職工福利委員會會務人員,兩者加起來共一三○多人,這些人幾乎全職處理工會、職福會事務;若以中油內部平均薪資六萬元來計算,加上四個月年終,年薪約九十六萬元,一年要花一億二千萬元人事支出。對此,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聽聞則說,「工會會務人員要設置多少人,沒有一定限制,通常由勞資雙方協商而定。」

 

不過,奇特的是,中油工會會務人員不只人數多,工會理事長還可發公文任意調派人事。熟悉內情者舉例,去年工會曾發函,欲借調中油國際事務處一名員工到工會擔任會務人員,國際事務處雖表同意,但也表達人力短缺,希望工會亦能協助國際事務處增補人力,未料,獲得的工會回覆是:「請貴公司(中油)調派人員補其職缺。」頗有給個軟釘子的味道。對此,莊爵安否認有此事,強調中油人事有一定製度。

 

其實,對此怪象,經濟部一二年更曾發函,要求中油檢討借調人力到工會的情形。

 

另外,中油每年依法按照營收的千分之○.五,編列預算給職福會運用,因此職福會每年拿中油近六億元,而職福會則運用此筆經費辦活動、採購禮品給員工,但採購案完全不受《採購法》規範,也就是採購任何禮物無須公開招標。

 

職福會一七年就爆發一樁醜聞,中油公司職福會決議,要以六千九百萬元採購義大利Barazzoni鍋具當員工福利品,結果卻被人踢爆,中油職福會十位委員受廠商招待前往義大利考察,到義大利「驗鍋」。

 

事情被踢爆後,中油職福會出遊人員才陸續將旅費匯入中油職福會帳戶,再由職福會將八十五萬元匯入義大利Barazzoni鍋具在台團購代理商正合村公司帳戶。

 

外傳,莊爵安於今年三月任滿本屆理事長後,將轉戰職福會。對此,莊爵安否認並表示:「還沒想到下一步。」

 

管理螺絲鬆!出包案頻傳,還隱匿「澎湖漏油案」

 

對比於近年中油公司的出包事件,職福會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攤開資料,一七年的「八一五大停電」事件,主因出在中油委外廠商巨路國際公司操作失當,在更換計量站的電源供應器時,未依標準作業程序進行。另外去年一月,「桃園煉油廠爆炸案」,黑色濃煙裊裊升天,事後勞動部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查出,「加熱爐」早就過期,中油員工疏失未檢查,導致嚴重工安事故。

 

屢屢出包案件,都出在人員管理螺絲鬆了,更令人憂心的是,公司上上下下也都隱匿不報,造成不可挽救的後果。例如「澎湖漏油案」,原先員工發現十六號油槽出現油位下降等異常情況,五個月過後,才被台電發現是油槽底板鏽蝕導致漏油,這才全面停止進油並將汽油移出,總共漏出六.三萬公升汽油。

 

重點是,公司出包,卻不見得會反映在整體考核,一種近似於「吃大鍋飯」的企業文化,也已籠罩中油。

 

陋習待改革!「吃大鍋飯」風氣盛,考核自評甲等

 

去年十一月,戴謙主持年度工作考成會議,整個二○一八年,中油發生桃園爆炸案、澎湖漏油、九五無鉛汽油不合格等問題,但戴謙十一月間主持年度工作考成會議,仍將工作考成自評為八十分以上的「甲等」。會中,一名工會理事不僅未檢討缺失,還以「媒體檢討民進黨敗選,哪一項有提到九五無鉛汽油事件?而且桃園煉油廠爆炸,桃園市長鄭文燦也連任,也就是沒影響執政黨。」期望未來立法院若要求中油考成不得列甲等,公司能「充分對應」。

 

此外,據了解,中油與其他國營事業不同的是,中油沒有主管加給。去年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公務人員調薪三%時,戴謙一度希望將其中部分用於主管加給,讓主管更有誘因積極任事,卻遭工會反對,工會主張三%都應該加薪在全體員工身上。

 

從一連串小事件可看出,公司從基層到管理每個環節都破綻百出。董事長與工會的決裂,更不僅僅是公司內部家務事,由於中油攸關全國民生生計,公司治理與國家息息相關。

 

回到「不適任案」,理由之一是戴謙「不務正業」,是指他上任後積極推動中油轉型,跨領域拓展電動車充電、換電業務。這雖是應經濟部要求,但中油總公司內部員工確實並非人人看好,「中油完全沒有這樣的技術,只能跟其他公司談合作,最後會不會是賠本收場?」一名中油員工質疑。

 

但加盟站則認為,這是中油轉型必要之路,中華民國加油站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李傑迅認為,「加油站是夕陽產業」,隨著科技進步,現在的汽車、機車都愈來愈省油。所有加盟站會員都認同戴謙未雨綢繆,積極轉型研發綠能、電池等技術,這是大家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至於「中油九五無鉛汽油出包案」,戴謙同意「退一賠一」,也引發基層員工不滿,莊爵安氣憤痛批,「沒看過完全沒有車子損害,公司就先行賠償的例子!」但消基會董事長雷立芬則認為,中油此次處理得當,第一時間承認疏失,接連推出的理賠方案也算完整,有從原先的「退一賠一」改為「賠償二倍」現金,未讓消費者權益受損。

 

戴謙與勞工兩方在公司治理看法上,確實存在極大的落差。其實工會爭取勞工權益天經地義,但若凡事只顧抗爭、爭取勞工權益,未站在公司治理、公司形象管理等角度看事情,反而會拖垮公司競爭力。而不適任案暴露了中油背後,有著勢力大到無人可制衡的工會,中油改革下一步該怎麼走?改革不能再等。

 

聯絡作者:動態骷髏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