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下我小時候的真實經歷:

五歲的夏天傍晚,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

天氣太熱,就只穿了一條小短褲和一件小背心。

媽媽剛盛了一碗粥放在我面前,

可我的眼睛卻直勾勾的看著對面爸爸倒好的啤酒,

我特別想喝啤酒沫(錯誤示範!小孩子不能喝哦!)

就站起來想伸手去餐桌對面拿,

但是爸爸說太涼了不給我喝,

於是我就打算坐下,就在這時發生了意外。

我的手收回來的時候,大拇指插進了面前那碗滾燙的粥裡,

往回坐下的時候,那碗粥被我向後的力量拖到了桌邊,

然後一整碗就灑在了我的短褲上,

當時我就傻眼了,反應了一下才開始放聲大哭。

  

當時媽媽坐在我旁邊,見狀就要去脫我的衣服。

爸爸一把抓住媽媽的手,然後拎我去了廚房。

他把我抱到水池裡,開冷水沖我,

隨後才慢慢地揭掉了我的衣服,又浸泡了片刻,

明明水很涼,可我卻一點都不覺得涼。

別問我為什麼5歲的事情都記這麼清,

因為那個痛感,讓我每次想起來,汗毛都能豎起來。

爸爸回憶說當時他把我的衣服揭掉後,

發現只有大腿根附近燙傷,泡了一會,

於是拿了濕毛巾敷在患處,開車帶我趕緊去了醫院。

去醫院後,醫生給我上了藥,我才情緒穩定了。

他還自豪地說當時醫生誇他緊急處理做得很好呢。

後來就是每天換藥,每次我都被藥刺的大哭。

那個夏天,我每天睡得猶如一隻青蛙,因為得叉開腿,怕皮膚粘連。

就在這樣的護理下,我大腿根現在一點疤痕都沒有。

照顧孩子就是如此,危險處處都在,一不小心,就傷到孩子。

 

有一項關於孩子意外傷害的統計,而燙傷就排在首位。

燙傷的方式有很多種,開水、油鍋、火爐等等。

我身邊的朋友小時候幾乎都有過燙傷,

還有一個是家裡餵了雞,他逗雞的時候往後退,

誰知後面是爸爸剛端下來的蒸鍋,裡面的籠屜都已拿走,

只剩一鍋滾燙的蒸鍋水,結局可想而知,一屁股坐了進去。

我突然覺得,我們每個人長這麼大,真的不容易。

所以爸爸媽媽們,面對孩子受到的一些意外傷害,一定要知道如何急救,

尤其是排在首位的燙傷,爸爸媽媽更應該學會處理方法,

因為一不小心,一個錯誤的操作可能導致孩子破相毀容,

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確實有案例。

  

之前有一個孩子被燙傷後,家裡老人說敷上貓毛可以促進傷口癒合,

這種方式任誰聽了都覺得荒唐,但是他那沒有常識的爸爸媽媽竟然相信了。

結果去了醫院之後,傷口重度感染,

俊俏的臉龐,因為家長的無知而被摧毀了。

 

還有一個是孩子在家玩火,引火上身,

媽媽見狀,將被子裹在了孩子身上,

這個做法沒錯,但是她看火滅了,又將被子揭下,

孩子身上燒傷部位的皮也連同被子一同被揭下……

當然還有一些塗醬油、抹牙膏,這些土方法,爸爸媽媽還是丟掉吧。

面對大面積的燙傷,真正的急救方法,

並且能讓醫生都為你點讚的方法,是我爸爸當時的做法。

我們可以一起來分析一下。

  

第一步:沖洗

家長應該帶孩子去沖洗,用流動的冷水沖洗30分鐘,一定要第一時間。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被燙傷,如果是隔著衣服燙傷,第一反應是查看孩子的傷情。

於是會迅速脫掉孩子的衣服,但要記住,這個方法是大錯特錯的!!!

因為孩子如果是大面積的燙傷,皮膚會出現潰爛,這時候會和衣服粘在一起,

如果直接用手揭開,那麼意味著什麼,我想爸爸媽媽應該不敢想。

就像是上學時候我們用透明膠修改寫錯的地方一樣,

一粘一撕,錯誤的地方就被粘在了透明膠上。

那麼換在燙傷上也是如此,孩子的皮膚可能就被你的動作給扯壞。

 

所以第一步應該是迅速抱孩子去沖洗,

期間不要用手去觸碰孩子的患處,大約沖30分鐘。

這樣做是為了幫孩子鎮痛,

因為燙傷時的灼熱感,會讓孩子疼痛難忍,冷水能起到鎮痛的作用。

而且沖水也是為了讓衣服和皮膚剝離,

防止熱量繼續深入皮膚造成深度燙傷。

  

第二步:脫衣

在被水衝過以後,不要關水,可以一邊沖水,一邊給孩子脫掉身上的衣服。

動作一定要小心,萬一皮膚還存在粘連,

這時候去除很容易拉扯壞皮膚,所以應該小心點。

如果有地方粘連了,那就用剪刀剪開,

但必須確保孩子不掙扎,否則就不要再去強制揭開了。

  

第三步:浸泡

衣服能脫掉最好,接著把孩子浸泡在涼水中,持續10-30分鐘。

這也是為了防止熱力繼續向皮膚深層傳導,

如果放任不管,很可能導致傷口更深,而且孩子會覺得更疼。

所以把孩子浸泡在水中,還能減少孩子的疼痛,

減少皮膚往外滲出組織液,從而減少或避免出現水泡,

因為水更像是封層,封住了傷口。

  

第四步:蓋住患處

如果燙傷面積小,那麼通常到第三步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好的緩解了,

這時候就可以給孩子上藥了。但如果燙傷面積大,那就必須要送往醫院。

但是送至醫院的這段路程,孩子的傷口可能還會很疼,

因為離開了冷水,而且還有可能因為接觸不潔之物發生感染。

這時,家裡如果有無菌紗布,就把無菌紗布浸泡在冷水中,

取出後覆蓋在傷口處,這樣再送孩子去醫院。

如果沒有無菌紗布,乾淨的毛巾也是可以的。

這也是為了讓傷口減少滲出,而且涼涼的也能緩解寶寶的疼痛感。

 

也許你會說這樣做的話紗布、毛巾不也會粘在傷口上嗎?

其實不必擔心的,因為毛巾或是紗布都是浸泡過冷水的,

而且就算粘連了,到醫院後,醫生有專門的液體,可以將粘連面分開的。

 

第五步:迅速送醫治療

送醫前如果有乾淨的水杯或水瓶,就接點冷水,

去醫院的途中可以分幾次澆在傷口處。

 

總結一下就是五個字:沖、脫、泡、蓋、送。

這樣的處理方式才是正確的,爸爸媽媽們記住了嗎?

不要再亂用土方法了!

像是塗醬油,醬油中有鹽分,只會刺激傷口讓孩子更疼更痛苦,

牙膏中的成分也會刺激傷口,這些一不小心都容易讓傷口感染甚至留疤。

所以,爸媽應該學習一些必備的寶寶急救常識。

來源來自網路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如果你家孩子頻繁出現這種W坐姿,家長就要注意了,隱藏五大危害影響發育

寶寶從出生後,無論是動作發育還是認知發育,

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會讓爸爸媽媽感到興奮,所謂“七坐八爬”,

在寶寶會坐了以後,漸漸的,你們有沒有發現寶寶會出現W坐姿?

 

 

所謂W坐姿,就是寶寶坐在地上,雙膝向內彎曲,兩腿朝外,看起來像英文字母W。

因為很多孩子喜歡這樣坐著看電視,

所以有個更形象的名字叫做“電視兒童坐姿”。

 

為什麼寶寶都喜歡這個姿勢呢?

1、因為特別舒服放鬆

孩子的肌張力低,W坐姿重心低底盤寬,舒服省力,

不需要保持平衡就能坐的穩穩噹噹。

 

2、因為寶寶在學走路

爬行學步期的孩子,爬著爬著就會跪著坐下來,

跪的多了慢慢的就會形成W坐姿。

這個坐姿屬於寶寶初期發育中的一個自然過程。

一開始他們這麼坐是覺得比較穩,

但隨著孩子長大,對環境的反應愈發靈敏,

W坐姿反而不如盤腿坐姿或V型坐姿容易立即移動,他們自己也會意識到的。

因此,為了更靈巧地完成活動,當孩子的動作發展趨於成熟時,

他們會逐漸自我修正,越來越頻繁地從W坐姿轉換成其他方便移動的坐姿。

 

家長可以注意觀察,如果孩子在地面上游戲時,

有時蹲著、有時盤腿坐著、有時跪著、有時正常姿勢坐著玩,

W坐姿與其他姿勢的出現頻率差不多,那就是正常的發育過程

如果寶寶每次都只有W坐姿,或是3歲後W坐姿仍頻繁出現

那建議最好去醫院諮詢專科醫生了。

 

W坐姿有什麼危害呢?

1、影響骨盆發育

持續的W坐姿,會讓發育中的骨盆外形受到影響,導致不同程度的外擴

這會讓孩子在以後的移動過程中感覺到疼痛。

 

2、妨礙平衡感的提升

寶寶採用W坐姿,無需調節雙腿就能很好的保持平衡,

這樣就使雙腿的平衡感得不到鍛煉和發展,影響走路時自我重心的把握。

良好的平衡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極其重要,

特別是當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往高處攀爬、跑跑跳跳蹦蹦,

平衡感是他們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最基礎技能。

 

3、造成駝背

長期W坐姿會導致屁股總是撅著,無法挺直脊椎,

脊柱大幅度向內彎曲,也就是咱們常說的駝背。

 

4、形成“內八字”

當孩子的W坐姿超出應有的期限時,

會導致大腿骨內轉,從而膝蓋關節也隨之內轉,

最終致使雙腳內撇和足弓反轉,就是咱們俗稱的“內八字”。

 

5、影響肌肉的發育

長期W坐姿會導致肌肉收緊,肌肉張力低,甚至會影響脊柱的核心肌肉群。

關於網上一直流傳的W坐姿會導致寶寶O形腿,這個略片面了一些。

寶寶腿型的發育實際存在著所謂鐘擺效應,

即在發育成熟前,如同鐘擺的擺動,

經過往左與往右的持續修正幅度後,才逐漸趨於中間位置。

從媽媽懷孕時蜷曲在媽媽腹中,出生後呈現輕微的O形腿,

到2歲時逐漸變直、再輕微發展成X形腿,

在3~4歲後雙腳才會逐漸發育成正常腿型。

 

但也因為在寶寶腿型的發育過程中,難免會經歷W坐姿的階段,

因而家長容易將O形腿與W坐姿做直接聯想。

事實上,兩者的相關性並不大。

 

還有一個坐姿也不推薦,如下圖:

跪坐

就是孩子將雙腿自然彎曲呈閉合狀態跪在地上,

屁股墊在小腿上,這個姿勢也是不推薦的。

這個坐法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了小腿,

同樣長期如此也是會對脊柱和小腿肌肉造成不良影響。

上述危害主要是提醒防範,要對孩子各個運動時期發展鍛煉引起重視,

我們要做的就是鼓勵並引導孩子採用多種坐姿,讓孩子適應並習慣這些坐姿

哪些坐姿是正確的呢?

我參考了《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比較推薦寶寶嘗試這幾種坐姿:

 

1、盤坐

這種坐姿也叫“印度坐姿”,雙腿交叉向前,膝蓋外轉。

這是最適合骨骼發育的坐姿,記不記得以前咱們軍訓都是這個坐姿呀!

如果寶寶以前經常使用W型坐姿,那麼這個姿勢可以幫他改善。

 

2、環坐

坐著時兩腳的腳掌是相互碰著的,形成一個環狀。

這是一開始寶寶剛學會坐的時候最鼓勵的一個坐法。

 

3、長坐或V型坐姿

長坐也可以叫伸腿坐,V型坐姿即將腳打開的長坐。

 

正確姿勢是坐下,兩腳自然伸直或打開成V字型。

據說這種姿勢是最適合寶寶腿部發育的。

 

5、側坐

坐下,兩腳彎向同一側,手可扶可不扶。

這個坐姿相當Lady有木有!

 

如何糾正寶寶錯誤的坐姿呢?

1、給寶寶後背墊一個靠墊。給予寶寶支撐,這樣能放鬆背部肌肉,坐得更舒服。

現在過了白露天氣越來越涼了,寶寶習慣直接坐地上的話還是注意保暖哦!

 

2、多陪寶寶進行一些遊戲,讓他們多爬爬,盡量少坐著。

爬行的好處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無論是增強體質,

還是對四肢靈活性的鍛煉,甚至促進大腦的發育都有很大的幫助。

3、從背後抱著寶寶坐,家長坐在寶寶後面

這樣他們的頭部和背部可以靠在家長的胸膛上,

這樣一起讀繪本,玩遊戲,遊樂的同時還促進了親子交流呢。

  

孩子的習慣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在這個漫長的道路上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來源來自網路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