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人追蹤
追蹤
劉 宜君2019年5月8日 下午12:00
檢視相片
圖片來源:中央社
更多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主任
最近有一則外媒報導,一位33歲媽媽在臉書上傳影片泣訴加拿大健保制度,她指出身體不適想預約家庭醫師,卻等了2年,終於看到醫師時,卻要面對的是癌症末期的治療。網友們紛紛表示同情,獲得超過1萬個的留言。台灣民眾看到這則新聞時,更能感受台灣健保的好。雖然不能說「台灣只有健保好,有健保的台灣像個寶」,但台灣健保的確是國際標竿,之前一名外籍人士在台就醫大讚台灣醫療品質佳又便宜,連華盛頓郵報也推崇,對比國外醫療,台灣健保儼然成了「世界奇蹟」,所以說台灣健保的破產有「三不」-「不該」、「不能」、「不敢」破產。
首先,從制度設計面談「健保不該破產」。不論是一代、1.5代、二代或是未來三代健保,在政策規劃時,凝聚國內保險財務、醫務管理、公共衛生、醫療政策、法律、經濟等大批學術菁英與實務專家的智慧,在對於他國保險制度去蕪存菁後,設計出能控管收入與支出平衡的制度。例如為了平衡健保財務,當發生收支短絀時,有安全準備填補;以及當安全準備低於一個月的保險給付總額,或是調整給付項目、給付內容或給付標準,而影響財務平衡時,健保署要提出調整保險給付範圍的方案。因此,健保歷經多次的重大改革,制度設計已臻周延,如果能確實執行收支連動,「健保不該破產」。
其次,從政策影響面談「健保不能破產」。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口的高齡化,健保一年規模逼近七千億,全民都是健保政策直接或間接的利害關係人,甚至讓連續劇或小說不再出現以前窮苦人家為了治病,被迫賣房子、賣女兒的劇碼或題材,反而出現因為健保提供的新穎醫療科技讓人「死而復生」、「人生翻轉」的劇情。健保的影響力不只是民眾的健保照護、醫院的經營與新藥的研發,甚至已跨足到戲劇界,影響深遠,「健保不能破產」。
最後,從政治影響面談「健保不敢破產」。健保從開辦以來,在國內,始終是擁有高度政策滿意度的「一哥」,在國外,台灣健保政策是屢屢被世界各國標竿學習的「一姊」,也因此絕對不會發生執政者自行宣布健保破產的情形,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雖然我們在金星、天王星、冥王星三顆星球上,會見到太陽從西邊升起,但至少當台灣仍在地球上的時候,執政者不敢宣布健保破產,屆時不僅是台灣的災難,也是國際的悲劇。
雖然健保「不該」、「不能」、「不敢」破產,但是政府、全民做為健保的利害關係人,不能認為平安喜樂。尤其檢視健保政策的願景為「提升品質、關懷弱勢、健保永續、國際標竿」,就目標管理的觀點,健保會不會破產絕對不是健保政策的主要目標。甚至要趁機正名,不用「破產」二字生動描述社會保險政策的財務困境,而是說政策失敗、政策失靈、決策錯誤、規劃不週延,或是政策執行不力。
尤其政策之間相互關連與影響,健保的財務困境部分原因也來自經濟發展遲緩,勞工「薪」酸,在薪水不漲的年代,影響健保費的增加。隨著超高齡化的社會到來,醫療支出的上漲為不可逆的趨勢,以及少子化及實質薪資倒退,新收入的保險費變少,僅就人口結構變化觀察健保收入與支出變動造成的效應,健保財務難以樂觀。
既然健保「不該」、「不能」、「不敢」破產,政府對於健保政策的執行,以平常心回歸制度設計,除了合理控制醫療支出外,費率調整回歸專業考量,擺脫人治、非制度面因素的影響。同時政府積極發展國家經濟,讓台灣盡早成為世界上人口雖然未超過5000萬人,但人均國民總收入超過3萬美元的國家,不但是健保之福,也是全民之福。
聯絡作者:動態骷髏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