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僑胞自製標語,力拱韓國瑜選總統。(林宏聰攝)

 

「韓流」席捲了全台灣以及全世界的華人。連美國都感到好奇,特邀請韓國瑜到美國哈佛大學及史坦佛大學交流演講,想研究個中的原由。從1124選戰開始,韓國瑜市長「拚經濟」的宣誓與當選後的實踐努力,讓高雄甚至全台灣的人們都看到了一線曙光,感動了無數人心也造成了全台各地的氣勢。回憶造勢場的數萬甚至十數萬群眾的呼喊,仍在耳際激盪。最教人忍不住熱淚盈眶的場景,應該是看到久未曾見到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旗海的揮舞飛揚。

 

韓國瑜在高雄市推動經濟,特別請來老一輩的影歌星,名作家代言。甚至還有辦起了70年代的歌廳秀。為什麼要找老一輩的知名人士來作代言人呢?人們為何都變得如此「愛國」了?都說是「民心思變」。但這樣的「復古」行為,不如說是一種「民心思念」。原來,韓國瑜除了自身的努力與實事求是的性格外,也用他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到多年來,人們的痛苦以及內心深處的思念之情。將它發動了起來。這應該就是「韓流」的起因了。

 

人們究竟思念著甚麼?懷念著甚麼呢?現今受「教改」「愚民化」和「意識形態化」教育的年輕人,恐怕不會瞭解那段光輝燦爛的美好時光是何情境。是多麼的令人懷念。那是在兩位蔣總統領導的時期。是台灣由貧窮落後,但經過大家克服萬難,努力奮鬥,終至一片欣欣向榮,錢淹腳目的時代。當時,年輕人踏出校門,迎接他們的是一片充滿光明希望的前程。國家已為他們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除了提供學子們良好的教育,學得一技之長。也為國內外投資者準備好了「人力資源」。政府還為投資者準備了充足的電力,水供應,還有土地。再加以配合了優惠的財稅政策。資金不足之處,甚至國民黨還投入黨產資金。輔導幫助年輕人創業或就業。年輕人都有機會隨各自的志趣去發展。記得小時候,課本底頁常有兩行字:「作一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成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那個時代,人們是堂堂正正抬頭挺胸充滿自信的。台灣人提著手提箱,帶著產品,行銷全世界。在世界各地都可見到「台灣製造」的產品。真的是「東西賣得出去,錢進得來」。

 

那時候的台灣,沒有藍綠或分裂族群的惡鬥。有國軍的守護,大陸的飛機船艦連海岸線都不大出來。人們無後顧之憂,大家專心拚經濟,改善生活。台灣可以說是一片「安居樂業」的樂土。雖然海峽兩岸軍事對峙,但兩岸的人民還有全世界的華人都説自己是「中國人」。而兩岸的人們,在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也都互相以「同胞」相稱。

 

本人有幸,趕上了這段美好時光。當時我們年輕人,離開學校,工作個三,五年,可以成家,生兒育女。兩人再一同努力打拚個幾年,可以買間房子。對未來遠景充滿信心與希望。記得三十年前,那時的大學畢業生,月薪是32500。研究所畢業生,月薪是37500。這麼多年過去了,如今好像薪資並沒有甚麼增長。有些職種,反而減少了。可是,物價,房價卻增長了三到五倍。現在的年輕人立業,成家,購屋,養育子女,越來越不容易了。於是紛紛離鄉背井外飄。年輕人ㄧ出校門,眼前面臨的是一片「被糟踏」,「被欺侮」,「被壓迫」,「沒有尊嚴」等等怨聲載道。走不出去的困境,不知何去何從的徬徨。遠景越來越迷茫。大家都避談,但都擔心「這樣沉淪下去,我們的未來怎麼辦?下一代的教育要怎麼辦」?

 

這次選舉韓國瑜取得大勝,但到底不是中央。有許多政策無法取得中央的支持。只能先從「救經濟」開始,先解決燃眉之急的農漁產品滯銷問題。先穩住庶民經濟,讓農漁民,攤商,觀光業者的生活有所改善,再圖較大的投資。三個多月來,韓國瑜的努力成果,大家都有目共睹。

 

中正紀念堂蔣公銅像的兩側牆上寫著我們三民主義立國精神,也是蔣公一生努力不懈的志業,「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宇宙繼起的生命,不就是指後代子孫嗎?而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不就是拚經濟,讓人人都過好日子嗎?再往前看,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建國理想,「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不就是為了「拚經濟」嗎?今天身為國父孫中山先生信徒的韓市長,就是為實踐三民主義對「士農工商」的生活理想努力以赴。可惜,「拚經濟」原本應是由中央來領頭做的事,如今卻是由地方市長來拚。而中央不但不幫忙,還處處置制肘,酸言酸語。讓韓國瑜市長累得精疲力盡。看了叫人情何以堪。

 

環看全世界,都在拚經濟。連北韓金正恩都拚經濟了。而我們台灣的執政黨民進黨,好像是當今世界極少數(或是唯一)還在拚政治的政權。回顧歷史,當年毛澤東奪得政權後,一直在拚政治。拚鬥爭。到最後,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弄到民生凋敝,政權幾乎垮了。還好他死了。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拚經濟。歷經四十年,大陸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再看台灣,毛在拚政治的同時,兩位蔣總統在拚經濟。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欣欣向榮。不幸的是自李登輝上來,到民進黨執政,改變政策。不拚經濟而改拚政治。變成如今狀況。與大陸情況,一昇一降,完全翻轉。人們能不「民心思念」嗎?史實殷鑑不遠,當政者能不引以爲戒?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