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我們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能夠獲得什麼樣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為人處世如何。有些人能力強,卻因不善於處理人際關系而使得事業難以提升;有些人勤勞、能吃苦,卻因不善於處理好一些細節問題而停滯不前。
為人處世之道,乃是我們人生必不可少的原動力和助上緣。縱觀曆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佛菩薩們給我們留下很多關於為人處世方面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學會讚美,尊重他人
在《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中,記載了常不輕菩薩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終不輕視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薩。每逢見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為如何,他都會恭敬禮拜,並向他們說:“我非常尊敬你們,不敢有所輕視,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行菩薩道,將來都要成佛。”
有時候,他即便是讚美別人,還會受到別人的謾罵與侮辱,但他一直不放棄,依然堅持主動去讚歎他人,非常恭敬。因為他的這種善於讚歎、懂得尊重他人的嘉言懿行,最終也成就了他自己。
在佛教中,有一個詞叫“隨喜讚歎”,就是說,我們要經常隨順別人的歡喜,知道讚歎他人,這樣不僅能助於別人修行得道,也利於我們自身的修行。讚歎、隨喜他人的功德,也是最簡單、最容易的修行方法,很容易為我們積累功德資糧。
因為我們在讚歎、隨喜他人功德的時候,清淨心就生起了,內心的汙染與雜念也就消除了,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的過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對別人好,別人不會對你壞。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學會讚美、尊重他人,就能得到別人的讚美和尊重,相得益彰,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亦是一種積極的助力。
學會寬容,懂得忍辱
據佛經記載,佛陀有位堂兄弟叫提婆達多,因嫉妒佛陀,幾次欲加害佛陀。然而,佛陀雖然知道提婆達多一直企圖傷害自己,卻並未對其產生嗔恨之心,反而一再幫助他。
即便是提婆達多最後因犯五逆重罪而墮入地獄,佛陀依然感念他在過去世前曾幫助過自己,並在《法華經》中為其授記,說提婆達多在地獄果報結束後,將來會成就佛道,佛號“天王如來”。這就是佛陀的寬容與忍辱情懷。
彌勒菩薩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據傳,彌勒菩薩曾化身為布袋和尚,四處遊化,受盡屈辱,卻一直因機說法,度化眾生。布袋和尚曾作偈曰:“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又曰:“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從中不難看出他的寬容忍辱情懷。明代高僧憨山大師曾作《醒世詠》一偈,其中寫道:“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忍辱柔和”被他尊為為人處世的妙方,足以見出寬容忍辱的重要性。明代的洪應明在《菜根譚》一書中寫道:“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這同樣是在告誡我們,要學會寬容,懂得忍辱。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若能多一分寬容,便會少一分糾結;若能多一分忍辱,便會少一分煩惱。“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隻有學會寬容,懂得忍辱,我們的生活才會風平浪靜,少些許狂風暴雨。
誠實謙恭,正直厚道
“菩薩有四法得離諸難,值無難處值已不失,能修佛法。何等四?一者、菩薩謙遜,其心柔軟,凡見眾生常言善來,和顏悅色先意問訊,與之共語,言常含笑……”從中可以看出,菩薩以謙遜待人,心地柔軟,和顏悅色,大眾願意接受菩薩說法布道。
“敬人者,人恒敬之”,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對自己誠實謙遜,這樣才好相處,才好共事。誠實謙遜和正直厚道一樣,都應該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如果對人不誠實,對人不厚道,很難與人交心,建立起深情厚誼。
《周易》曰:“君子以厚德載物。”正直厚道,是君子的品行,應該始終保持。“做人要厚道,隨時給人留下轉圓的餘地;給人留有空間餘地,才能適時善用,同時也是為自己留下日後的方便。”
如果做人不厚道,也就斷送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好印象。佛陀在經中,一再告誡弟子要誠實守信、厚以待人,要求佛弟子們要言行如一。我們不僅要在行為上誠實謙恭、正直厚道,還要在言語上誠實守信,一諾千金,且不可造口業,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
常思己過,莫論人非
佛教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提出“十善業”、“十惡業”,要求佛弟子們勤修“十善業”,勿沾“十惡業”。“十惡業”中,有四種與口業相關,包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四種都是在“論人非”,常常給別人帶來諸多煩惱,也給自己帶來種種麻煩。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俗世之人而言,犯口業是常見的事情,但很多人卻並不清楚造口業的罪業是深重的。佛菩薩們一直勸誡弟子們要說讚美的話,要隨喜讚歎他人的功德,目的就是讓大家成就清淨之心、清淨之口。
《法句經》雲:“不好責彼,務自省身。”即是說,我們不要總是去說人家的是非,要經常去反省自己的言行才好。《壇經》雲:“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過,自非卻是左。”這即是說,如果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總是見到別人的過錯,關注別人的是非,就是起心動念,就是在犯錯,不利於自身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之人,不會去關注他人的是非,是會一念不生、一念不起,精進地用功辦道。清·金纓《格言聯壁》雲:“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在工作與生活之中,我們若能像佛菩薩那樣,不去關注人我是非,不去搬弄是非、嚼“舌根子”,而是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自能正氣充盈,無畏無懼,隨緣自在。
廣結善緣,樂於助人
眾所周知,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地藏王菩薩曾發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佛菩薩,無不心系眾生,願意隨時為眾生化險為夷、拔苦予樂。
在佛教中,建立關系稱之為結緣,彼此曾有過接觸的關系稱之為有緣,自利利他的關系稱之為善緣,不涉及私欲的關系稱之為淨緣,結下眾多的善緣與淨緣,稱之為“廣結善緣”。正是因為佛菩薩廣結善緣、樂於眾人的慈悲情懷,才成就了正果。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廣行善舉不僅能積福改命,還能長養我們的身心,使得我們的內心清淨祥和、安定無染。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要想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樣需要廣結善緣,樂於助人。
我們可以通過布施之法,關愛貧苦弱勢群體;可以通過傳播正法正道,給迷途之人以信心和勇氣;可以通過四攝法,給人以愉悅與和樂,等等。隻要我們有善心,存善念,自然能處處結善緣,時時逢善門。
佛給我們留下太多為人處世的經驗和道理,如江河之水般豐盈,“淺舀一瓢飲”,足以讓我們受益無窮。各位同修,讓我們一起學習這些寶貴的為人處世智慧,共同莊嚴我們的人生、成就我們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