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市長近日出訪大陸,成功帶回了數十億台灣農產品訂單。 他的競爭對手當然不開心,學生發起拒看《中天新聞》事件,連掌握公權力的政府也加入打壓行列。我們的蔡總統更向當時人在大陸的韓國瑜喊話:「請中國停止打壓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 然後,擬再對韓市長開罰50萬。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哪裡怪怪的... 精神分裂
事實上,查閱相關數據,就會發現農業的產值,只佔全台生產毛額平均不到2%,反倒是工業跟服務業的生產毛額,平均落在大約33%與65%之間。
然而,自去年選舉以來,台灣媒體就一直圍繞著「農業」打轉。新聞報導也只是在比較誰將農產品賣出去了更多,以及中央與地方,相互拼場叫囂,爭著當推銷王。
究竟造成這「亂象」的原因為何?
答案是:選票。我蔡政府做不到的,憑甚麼讓這個 “土包子” 做到,甚至威脅到2020大選選情。事實上農業議題,根本不是重點,而是背後的政治利益。
今天如果一個負責的政府想要提升台灣整體經濟,就應該讓地方政府無後顧之憂的去拚經濟,而政府則以落實加強整體均衡發展為優先。
台灣若想要跟其他國家競爭,甚至回到四小龍的風光時代,除了農業市場外,更要提高工業技術跟服務業的品質,為整體經濟打造全方位的市場,這才是一個好的政府,應該努力的方向。
看看我們的競爭對手南韓,可不是靠農業來跟台灣競爭。彼此的產業至少有60%以上的覆蓋率,而且幾乎都在製造業。“好想贏韓國” ,不能只靠想,要想超越對手,政府必須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