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社會,我們享受著手機帶來的樂趣,享受著便利的交通,享受著來自五湖四海的特色美食,還能隨心所欲的購物、自由自在的旅行,從這些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我們活在當下是有多麼的幸福。

自從上個月君君家上線了新疆旅行線路後,很多讀者都會有很多關於新疆的問題。上篇文章寫到了新疆的美景,這篇就應該詳細的說說那裡的美食了,昨天早上有網友留言說“美食有什麼可以介紹的,不就羊肉串嗎”,NONONO ,接下來請聽君君細細道來。

首先向我們招手的是大名鼎鼎羊肉串,這個已經在網上有單獨的網頁介紹呢。

據古書記載,烤羊肉串在中國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其中新疆烤羊肉串風味獨具,肥香熱辣,馳名全國。當肉烤成白色(牛肉呈紫紅色)時盛入盤中。可就著饟吃。那怎樣才能做出地道的羊肉串呢,感覺君君要轉型成廚師了,見笑見笑了。

食材

羊裡脊(後腿)肉1公斤。調料:辣椒粉 孜然 洋蔥

烹飪方法

1將羊肉洗干淨後,切成3釐米見方、0.6釐米厚的方塊。用銀色羊肉串扦(或鐵扦)穿起來,一般一串7~8塊,肥瘦相間。

2把肉串平架在微炭火上烤,一邊烤一邊撒上辣椒。烤2~3分鐘,當肉色呈醬黃色時,翻過來用同樣的方法烤另一面。

3雙面烤好後,連同扦子放在盤中即可。

接下來向我們走來的是新疆大盤雞,也是在度娘上有單獨的介紹啊,這是不是與我們是吃貨大國有關呢?

要說大盤雞的起源呢,目前有較為權威的說法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沙灣縣農民李某在路邊開了一家飯店,擅長烹制辣子雞塊。一次,一個建築公司的職工來吃辣子雞塊,雖然覺得味道好,但總感覺量太少,看到李某拿了只整雞從後堂出來,就要他把整隻雞都給他們炒上。可是,炒好後的雞塊卻沒有那麼大的盤子裝,李某就用盛拌面的盤子盛上了,吃完後這群客人大呼過癮,而鄰座的客人們也紛紛要求來一份大盤裝盛的雞。後來越來越多的飯店開始推出這種用大盤子裝雞塊的做法,大盤雞的名聲也就傳開了。一時間,沙灣縣城國道兩側,湧現出了許多“大盤雞”餐館。

1992年,沙灣杏花村大盤雞店的老闆張某首先注冊了“大盤雞”這個品牌,一道鄉土菜,開始了自己的品牌之路。

主要用料為雞塊和土豆塊、四川粉皮,配皮帶面烹飪而成。 色彩鮮豔、爽滑麻辣的雞肉和軟糯甜潤的土豆,辣中有香、粗中帶細,是餐桌上的佳品。

至於它的做法呢君君就不一一介紹了,插1張圖片大傢伙兒看看。

第三個出場的是拉條子,可是跟辣條一點關系都沒有哦,它不是零食而是一道主食。

是新疆拌面的俗稱。製作時不用搟、壓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製成,加入了各種蔬菜和牛羊肉,是新疆各族群眾都喜歡的一種大眾麵食。其配菜幾乎涵蓋了所有市場能見到的蔬菜:白菜、韭菜、辣椒、茄子、豆角、蘑菇、芹菜、蒜苔……並佐以牛、羊肉配炒。色澤金紅鮮亮、濃汁透明、不走油、不散湯、入口嫩滑、香味濃郁。

第四個出場的是新疆手抓飯,現代人更加註重衛生,所以用手抓飯的現象已經很少見到,不過其名字來源確實是與手抓有關。

抓飯,維吾爾語稱“polo”,是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人民喜愛的一種飯食,多淨手掇食,故漢語稱為“抓飯”。抓飯營養豐富,具有食補的功效,是維吾爾民族過節、待客的必備食品之一。

第五個出場的是饟,這種像大餅一樣的主食在每一個新疆菜館中都是佔據主要地位的。

有時還會有小商販推著車走街串巷的賣,記得君君上大學時每個禮拜都要到市區買2張回來,它看著乾乾的難以下咽,不過吃起來卻味久綿長,越吃越香,特別是裡面的芝麻和洋蔥碎,經過火烤後香氣更濃厚。

古代稱為“胡餅”、“爐餅”。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鹼而放少許鹽。饟大都呈圓形,最大的饟叫“艾曼克”饟,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釐米。這種饟大的要1-2公斤麵粉,被稱為饟中之王。

最小的饟和一般的茶杯口那麼大,叫“托喀西” 饟,厚約1釐米多,是做工最精細的一種小饟,還有一種直徑約10釐米,厚約5-6釐米,中間有一個洞的“格吉德”饟,這是所有饟中最厚的一種。饟的花樣也很多,所點綴的配料也很豐富。肉丁、芝麻、羊油、葡萄乾等皆可作為配料。

第五個正向我們招手的是烤包子,在我們的印象中包子都是用來蒸的,不過經過新疆同胞的發掘,烤包子味道也不錯嘛,真是萬物皆可烤,萬物皆可盤啊。

與我們內地包子的形狀不同,新疆的烤包子皮用死面搟薄,四邊摺合成方形,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蔥、孜然粉、精鹽和胡椒粉等拌餡,然後貼在饟坑裡,十幾分鐘即可烤熟,皮色黃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鮮油香。

第五個向我們走來的是美女們愛喝的飲品奶茶,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奶茶有港式的、也有太式的珍珠奶茶,但不要忽略了我們內地的新疆奶茶啊。

君君認為新疆的奶茶沒有在我們周圍推廣開來可能是因為它的口味實在是不符合大眾的口味,它到底是什麼樣的味道呢?鹹的!鹹的!鹹的!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說3遍。因為新疆部分地區屬於高寒牧區,牧民們需要用奶茶來提供自身所需的熱量,並且還要常常補充鹽分,所以它的口味有點怪。還有更怪的呢,到了冬季,有的哈薩克族牧民在奶茶裡還放一些白鬍椒面。這種奶茶略帶一些辣昧,多喝可以增加體內的熱量,提高抗寒力。

第六個出場的是米腸子和面肺子,這兩個為什麼要在一起說呢?主要是因為其製作原料都是羊內髒,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選擇是是腸子和肺子。

製作米腸子和面肺子,一般都在宰羊之後,細心地將羊內髒完整地取出,用清水灌洗羊肺至白淨無色,羊腸翻洗干淨備用。將羊肝、心和少量腸油切成小粒,加適量胡椒粉、孜然粉、精鹽與洗淨的大米拌和均勻作餡,填入羊腸內。

再將白面洗出麵筋,待面水澄清後,潷去大量清水,留少量清水攪動成面漿,再取小肚套在肺氣管上,用線縫接,然後把面漿逐勺舀出倒入小肚,擠壓入肺葉。再將以少許精鹽、清油、孜然粉、辣椒粉調好的水汁用上述辦法擠壓入肺葉。然後去小肚,用繩扎緊氣管封口。再把米腸子、面肺子、洗淨的羊肚和卷有少許辣椒粉用繩扎的麵筋入鍋煮。煮時還須在腸子中的大米半熟時,用釺子遍扎腸壁,使之放氣放水,以防腸壁脹破。熟後取出,稍涼切片,混合食用。

第七個向我們招手的是烤全羊,不只是內蒙大草原有哦。

新疆解放以前,烤全羊是達官貴人、地主巴依等上層人士在逢年過節、慶祝壽辰、喜事來臨時用來招待尊貴的客人的珍饈佳肴。自新疆解放後,烤全羊已為疆內各民族老百姓所食用,在賽馬節、巴扎(新疆民族特色的商品貿易交流會)上以及年節集市裡,常常有巴郎(維吾爾族小夥子)叫賣烤全羊的。烤全羊既可整隻出售,又可切分零售,深受各族消費者青睞。

第八個出場的是在酒神們的最愛,新疆土製啤酒卡瓦斯,說它是啤酒有點不恰當,還是說成飲品吧。

新疆卡瓦斯最早起源於基輔公國之前的東斯拉夫,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當時人們將穀物搗碎、加水作成面團,放在陶器中加熱,使部分穀物澱粉糖化,然後加水稀釋,自然發酵,從此釀制最古老的卡瓦斯。

十九世紀中葉,俄國沒落貴族將卡瓦斯釀制工藝首次帶入中亞各國及我國新疆的伊犁河谷、阿勒泰、塔城等地區。此後的150多年間,伊犁的俄羅斯、維吾爾、哈薩克、回、漢等民族群眾均以各自的方法釀制著卡瓦斯,彼此間保持著工藝交流,最終將它演繹發展成為具有濃郁新疆風情的民族文化飲品,也成為新疆風情旅遊的必嘗特產之一。

當你到新疆旅遊時,在烏魯木齊二道橋國際大巴扎、民族餐館裡,甚至到了喀納斯旅遊勝地,都能見到一個類似啤酒桶的大桶上寫著“卡瓦斯”,喝起來既有蜂蜜的甜美,又有啤酒的香醇,解渴又爽口,喝了以後還不醉,因為它不含酒精。當你大口嚼著美味的烤羊肉的時候,來一杯新疆特有的“土飲料”卡瓦斯,就真正品嘗到了新疆純正味道,那感覺真是妙不可言,不信的話,你就喝一杯。

最後隆重出場的是烤魚,可是貨真價實的烤魚啊,比較小眾,以沙雅烤魚最有代表性。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沙雅,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阿克蘇地區東偏南。處於塔裡木盆地北部,渭干河綠洲平原的南端,北靠天山,南擁大漠。地處這樣的環境下所以他們的烤魚只能用原始來形容了。劃開魚肚,拋出內髒,用紅柳枝插入魚背,當然這個過程比較血腥。再攏一堆柴火,把串好的魚插入火堆四周,等魚烤得差不多七八分熟時,再往魚的身上灑食鹽、辣椒粉和孜然粉讓魚更加入味,以這樣原生態方式烤出來的魚吃起來是滿嘴生香讓人回味無窮啊。

君君獻丑啦,畢竟介紹美食不是我的強項,相信大家對於新疆的美食還是有很多要說的話,什麼饟包肉、酸揪片兒、胡辣羊蹄、手抓羊肉、胡爾燉、新疆椒麻雞,太多太多的美食等著我們去享用。如果有一天你要去新疆旅行,一定不要光吃羊肉串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