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暖冬影響,台灣蒜頭今年長得不好,產量也大受影響,但產地價竟然還是上不來,根本沒有蒜商搶購是主要原因,雲林熱血菜農林佳新說,就是政府放任大蒜進口,商人有恃無恐,採購本土大蒜意願大為降低,使得本土大蒜即使產量大減,價格還是低迷。

 

林佳新指出,政府讓埃及、印度的大蒜進口時,根本沒有考慮到這兩地的大蒜產季與台灣相同,自106年起進口這兩地的大蒜,不是補國內大蒜的供需缺口,而是直接棒打本土大蒜。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予以否認,日前他到產地視察時告訴農民,進口蒜球是拿來種的,不是吃的,根本不影響蒜頭市場。

事實如此嗎?林佳新打臉陳吉仲,「誰會去種進口蒜頭來生產大蒜?」,只有自西班牙進口少數幾個貨櫃,用於種植蒜青,也就是生產大家吃的蒜苗之外,其餘進口蒜頭種在台灣,由於品種或氣候關係,不是不會結球,就是蒜瓣太小不合用,所以大部分進口的大蒜,都是食材或是用於加工的原料,真的會打到本土蒜農。

以雲林為例,今年蒜頭欠收估計約3成,以前欠收成這樣,產地價早就飆漲,但今年卻是文風不動,產量減少,價格上不去,導致蒜農連工錢都沒賺到。林佳新直指最大的原因,就是「民進黨政府上任後,直接開放埃及與印度的大蒜,這些蒜頭產季剛好與本土重疊經過烘乾運輸進口恰恰打擊到本土需求市場」,所以真正重擊本土蒜價的,「就是印度蒜、埃及蒜」。

 

進口大蒜採配額方式課徵關稅,超過配額,就會課徵高關稅,但即使高關稅,商人還是有利可圖,林佳新說,因為印度蒜價格低到你難以想像,即使加上高關稅及運輸成本,還是有錢可賺。

 

林佳新指出,印度蒜頭風味沒輸台灣蒜很多,但是瓣小,用於加工還是很好用,這也不能怪商人,但林佳新認為農委會應該更關心農民,既然產季重疊,就應該設法調整管理方法,而不是放任低價蒜進口,再補助蒜農損失。

 

農委會國際處指出,今年1、2月大蒜進口量6700公噸,去年同期6500公噸,且去年1至3月進口量則為7350公噸,國際處認為,進口量並沒有爆增情形。林佳新則說,這2年蒜價都不好是事實。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