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萬求售秘方 雲吞面攤主:不賣! (新加坡20日訊)新加坡裕廊西的人氣攤位國記雲吞面,掌廚兩兄妹不過30歲出頭,卻各有超過20年經驗,與父親組成“鐵三角”,吸引食客天天排隊。據《聯合晚報》報導,有人開價超過200萬新元(約600萬令吉)買秘方,裕廊西的國記雲吞面攤主謝絕,堅持一步步“自己來”,尋找良機再拓展生意。 裕廊西的國記雲吞面,每天都大排長龍。(《聯合晚報》)因獨有醬汁和Q彈面條,馳名約半世紀的白沙浮“黑街”國記雲吞面,孔家五兄弟姐妹1992年分頭發展,三姐一兄在勞明達一帶經營,小弟孔慶發(64歲)到裕廊西52街第505座的小販中心開檔。兩年前,勞明達河南大廈的攤位收檔(正准備下個月東山再起),不少食客轉到裕廊西捧場,令原已每天排長龍的攤位人氣更旺。好些食客認為,在裕廊西掌廚的國記第二代“兄妹檔”孔世偉(35歲)和孔曉婷(32歲)已獲孔家真傳。 國記雲吞面帶麻油香和微甜的白醬汁、燙得Q彈的面條,以及特製辣椒醬,贏得不少粉絲。(《聯合晚報》)孔世偉受詢時低調回應,他和妹妹努力傳承古早味,每天還在學習中。談到拓展計劃,他坦言“時常有人來問,要不要到海外開分店”,甚至有人出價超過200萬元買秘方,家人討論後謝絕對方好意。孔世偉說:“投資者當然希望錢生錢,我們沒奢望快快發達,大賺一筆。錢是要賺,但我們更重視繼承保留手藝,讓人家記得‘就是這個味道’。我們希望腳踏實地,維持古早味,從選菜、製作醬料和材料,每天專心做好每個環節。找到適合地點和傳人,才去開分店。”他說,有同行與投資者合作,開了許多分店,結果“全部倒,只剩總店維持水準”,但名聲已受影響,家人都引以為戒。孔慶發則說,開分店成本大,“棺材本”都會花掉;小販攤主必須顧攤,要照顧分店也分身乏術。“希望政府不只扶持新手小販,也支持被認可的小販美食進行拓展,盡量減少成本和提供方便,幫助我們跨出第一步。”他也表示,不賣秘方是“怕人家學不會,結果被人投訴控告”。“開分店還是要找有興趣學手藝的自己人幫忙,才可以做得長久。” 裕廊西開檔27年來,孔慶發(左起)、孔曉婷和孔世偉都同心配搭,保留國記雲吞面的古早味。(《聯合晚報》)
大廚名醫皆粉絲
國記雲吞面醬汁散發麻油香,帶甜味、面條燙得Q彈,加上特製辣椒醬,令大廚和名醫都變粉絲。米其林二星餐館名廚江振誠曾說,國記雲吞面“極為可口”,他過去常到勞明達排隊20分鐘買一盤面當夜宵。麻醉科名醫何國元曾在專欄中說,小時候父母(小兒科名醫何乃強和退休校長馮煥好)常帶他和兩個哥哥到白沙浮的“黑街”吃當時一盤5角錢的國記雲吞面。這些年,何家三代也常常結伴去吃。他認為,“國記”特製的醬汁獨一無二,咸中帶甜,再加上辣椒醬,其味無窮。這攤雲吞面醬汁稍多,像是“半干撈”,特製辣椒醬也很夠味。攤主也不提供醃青辣椒,以免破壞原味。也有人指出,國記煮麵功夫很獨到,燙熟、過冷水、再浸滾水幾秒,讓面條很有口感嚼勁,打包回家幾小時依然爽口。但也有食客嫌面條少吃不飽、沒青辣椒吃不習慣。
凌晨4時起床幫忙
在裕廊西經營27年,兄妹主廚念小學時就凌晨4時起床來幫忙。孔慶發說,上世紀60年代,父母沿街叫賣糕點“跑地牛”,過後姐姐開煮炒攤和研究出獨家雲吞面,他20歲跟著姐姐幫忙,直到1992年白沙浮重新發展,國記分別搬到勞明達街和裕廊西,他就負責裕廊西生意。孔曉婷說,當時家住馬林百列一房一廳租賃組屋,大姐(現年36歲)、哥哥和她小學時就“從東到西”來幫忙。“我9歲就去幫忙,每天凌晨4時起床,5時半到攤位,洗菜、准備盤子到7時就去讀書,有時累了就伏在桌子睡。”孔世偉說,妹妹學校在裕廊西走路可到,他還得從裕廊西趕回友諾士地鐵站,轉搭巴士去上學。“記得小六時經常搭清晨第一列地鐵,但有兩次遲到被記過,還被打鞭……但是父母才辛苦,我們的累不算什麼。”
母中風最難熬歲月
1998年母親忽然中風,父親全心照顧無法開攤,家裡手頭很緊,三姐弟也到姑姑在勞明達的攤位幫忙和學藝。他說,一家人互相配合,中風已好轉的母親在家照顧五個孫(大姐的孩子,和他的一對子女);父親當財政,也每天到攤位確保品質(包括選青菜和試吃),妹妹跟他輪流當主廚,妻子和另一名泰國籍助手也預備材料、佐料。孔曉婷則說,開攤27年看盡人生百態。“有些顧客很好,經常請我們喝甘蔗水,甚至過年時送黃梨撻。也遇過有性格的顧客,排隊排到發現沒有青辣椒,就說不要了。”資料來源:《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