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映(2475)今日正式宣布,將裁員2500人,佔本勞員工比例近70%之多,這也是創下台灣面板產業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裁員,為了求活路,華映不得已將處分4.5代廠償債,保留6代線廠繼續接單,而華映現在不但要面臨訂單的流失,更有面板產業供過於求的嚴峻挑戰。

華映今年成立邁入第49年,卻面臨到史上最大的危機,曾是台灣第一家量產大尺寸TFT面板廠,卻不敵面板景氣寒冬,爆發財務危機,讓人不勝唏噓,華映內有財務危機、外有產業景氣嚴峻,包括研發、業務等高階主管紛紛求去,業內人士以及分析師都不看好華映未來在面板業中存活的機會。

華映今日發布重大訊息說明表示,因整體經濟環境不佳,財務陷入困境,於去年12月13日向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聲請重整,依據重整計劃,需精簡事業內容,整併部分閒置產能,節省各項經銷、人事費用及營運成本之支出,以求重建更生。

華映於今日向桃園市政府勞動局提出大量解僱勞工計劃書,將依據勞動相關法令規定及程序辦理,並全力協助員工媒合新工作,預估影響生產線員工及幕僚員工人數約2500人。

據了解,華映自從爆發財務危機之後,客戶已經陸續將訂單轉移到其他的面板廠,讓華映的營運雪上加霜,而華映向法院以及銀行團聲請重整以及債務協商的計劃書中,即提到將會收掉1座4.5代面板廠的營運,該廠主要產品為工控、車載產品,預計解僱人力的時間預計是5月10日。

華映人資部門已經對內發出公告,預計解僱的時間點為5月10日,換句話說,之後該4.5代線廠將正式進入關廠的狀態。 華映到去年底員工人數約達4500人,若不含外勞的話,員工人數約3600人左右,這次一口氣將裁員2500人,佔本籍勞工比例近70%之多。這次裁員將會以台灣本地勞工為主,至於外勞的部分是否會提前解約還需要再進一步規劃。

華映這座閒置的4.5代廠未來將予以出售處分,以解決債務危機。但業界認為,賣掉工控廠非明智之舉,主要是產品要打進車用供應鏈,認證時間長,客戶穩定度高,毛利相較手機及平板更高。 法人指出,華映保留住6代線廠,是評估比較好用,也能做車載和消費性產品,但要轉廠、換產線,客戶可能直接選擇換供貨商。華映現階段應先縮小規模,聚焦利基產品發展,比如車用、工控等高毛利產品,同時去除無效產能,前景相對較好。

另外,據悉,華映主導業務部門的副總經理鍾兆其將離職,對於公司的影響層面非常大。華映目前積極跟客戶協商,但狀況不明朗,如需求較急、採用華映車載面板的日系客戶,只要短時間內能供貨,仍願意支持;但消費性電子產品不急著要貨,是否支持華映很難說。

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坦言,華映可以撐到現在可以說是「奇蹟」了,即使要賣4.5代線TFT-LCD廠,以現在的局勢來看,也很難賣,因為華映的設備與製程都是相對老舊,不像當時茂德出售12吋晶圓廠的時候還算搶手。

吳金榮說,如果華映順利出售4.5代線廠的話,應該也無法成功解決如此龐大的負債問題,以目前華映的財務狀況來看,也不會有人敢接手。再者,中國面板廠商一窩蜂的投產,更鎖定具有資本、技術密集的AMOLED(主動式發光有機二極體)面板大舉擴產,如果此時,財務體質不佳,又缺乏技術,是很難與中國面板廠商競爭。 IDC全球硬體組裝研究團隊資深研究經理徐美雯表示,從產業的角度來看,華映所面臨的壓力,不只是自己的技術無法提升,更要面對各家面板大廠競爭。由於華映缺乏資金,自然無法提升生產技術,也無法擴增產能,一直以TFT-LCD的a-Si非晶矽產品為主,這類的產品屬於較低階市場,缺乏競爭能力,也因此華映只能耕耘白牌市場。 

與此同時,中小尺寸的技術不斷提升,像是更高階的AMOLED、LTPS逐漸成為市場主流,且在中國需求不振以及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價格往下滑更壓縮到了低階的市場,華映的競爭壓力變得更為沉重。 (楊喻斐/台北報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