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證明,台灣人在非洲很有機會,我可以做到,也要幫大家一起做到!」訪談到一半,從前彭俐萍身為護理師的感性一面跑出來,眼淚說掉就掉,但她毫無遮掩,隨手一揮,13年在非洲的歷練讓她變得堅強,「我們只要看到世界的需求,不斷面對調整、放大格局,台灣經濟就會更好。」
一句話開啟非洲之旅
一開始,彭俐萍想去非洲只是個起心動念,她問自己:你沒去過怎麼知道非洲不好?
2006年金融危機前夕,彭俐萍因緣際會認識了一個專門採購淘汰3C產品的非洲商人,發現了非洲的「舊電器商機」。當年,非洲人對「卡帶」或車用播放器仍有大量需求,而台灣早已進入CD時代,「買300賣3000」,任一個敏捷的商人,都要趕緊抓住這中間的10倍價差,於是彭俐萍下了決定,放下原來護理師的工作,到非洲從零開始。
那時候,彭俐萍連英文都不會說,第一天到非洲迦納,身在傳統菜市場裡,有如身處另一個星球。為了融入當地人,彭俐萍每一天跟著熱情的計程車司機學「每日一字」,或者一有機會就跟員工學英文、法文發音。
在非洲的13年裡,彭俐萍一點一點,把英文、法文、迦納土語,成為她做生意的基石,從進出口3C產品,做到成立進出口貨物的報關行、挖土機代理商,獲得石油運輸銷售證,協助當地國家工程招攬工程公司。誰知道,她當初只帶了80萬台幣出門!
圖:彭俐萍與剛果金大使Okoto Émile,介紹使館房建工程給建築公司
奈及利亞的震撼教育
「如果你很會騙錢,大家會說你很有本事,值得驕傲。」在哪裡做生意,都要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彭俐萍來到奈及利亞做生意時,發現這裡年輕人的核心價值觀跟她想像得很不一樣。
有些奈及利亞年輕人認為,要成為政府官員都能用錢交換,成為公務員本身就是一種「炫富」;「騙術」就不一樣了,這是獨一無二、靠磨練自己的技巧換取的結果。
有這樣極端的想法,我們要把奈及利亞的歷史文化都納進來考量。但雖然不能套進整個非洲,在部分國家的年輕人眼裡,金錢至上的觀念並不少見。
錢跟權力的關係錯綜複雜,彭俐萍在來回做生意的過程中,學會用僅有的資源,把目標鎖定在獲得有長遠價值的知識。首先熟悉非洲人使用的語言,逐漸摸通非洲人的經商規則。
24個國家說法文22個國家說英文6個國家說葡萄牙其他(包含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在北非阿拉伯回教國家,例如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則以阿拉伯語為主
買情報,花錢要花在刀口上
2013年,迦納政府打擊違法挖金,彭俐萍曾靠關係去喀麥隆考察、蒐集各種報價、「花錢買下」政府發布的礦業法及礦業部各區的區負責人名單,並引進金礦老闆,徐工重工,申請油業買賣證,做出一個從迦納出口、喀麥隆清關、簽證礦證代辦、挖土機銷售、柴油供給的一條龍產業供需經濟鏈。
圖:2013喀麥隆礦業考察
圖:彭俐萍帶領金礦老闆考察喀麥隆礦地
法規難道不是公開的嗎?事實上法規確實是公開的,但網路不發達、或是人們生活困苦無暇關心法規,法規就變成了不易取得的「無形資產」。即使在台灣、即使是律師專業,也不見得熟知所有產業的法條。
那時,為了得到礦業法的內容,彭俐萍找上礦業部的部長、找管道買到礦業部各區的區負責人名單...好不容易才得到法規內容。但還沒結束,即使她依據法規送審相關資料,除了繳政府規費更要塞小費,這些一筆一筆,她稱做「做生意的成本」,都是在非洲開業審慎計入的開銷。
彭俐萍有一個心法:花錢花在刀口上。如果不知道對方的底細,就土法煉鋼——開口問。在跟政府官員交手之前,她通常會先主動認識關鍵人物,再交叉比對同性質商人的開價、比較當地人的資訊,直到最後綜合了十幾個人的價格,確保自己不會多花冤枉錢了,才開始談價交涉,推動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