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翻攝自網路)美國雖稱是「文化大熔爐」,但其實種族歧視還是件很尋常的事。但卻有人發現,美國人不敢名著歧視黑人,亞洲人就沒關係?光看2016年奧斯卡典禮,主持人都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拿亞洲人大開種族玩笑,就可知一二。 (圖/網路)一位亞裔美國人Hillary Li,在2016年奧斯卡結束後發表一篇言論,寫下一個聳動的標題:「四個理由告訴你,為何美國人認為歧視亞洲人是ok的!」在2016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主持洛為表示入圍名單「太白」,缺乏好萊塢應有的多元性,而請來幾位亞裔小朋友扮成呆板會計師模樣登臺,諷刺歐美影視刻意塑造亞洲人「數學超好」的刻板印象,最後甚至補刀:「如果你對這個玩笑有意見,你可以發推特抗議,不過別忘了,你的手機也都是他們做的。」Hillary Li 提到自己與身邊同為亞裔美國朋友的經驗,這種「微侵略」(micro-aggressions)幾乎天天出現。所謂微侵略,依據《換日線》專欄顧問李恆解釋,即是針對族裔、性別、或性向的言語排擠,文字中不帶髒字,也可能沒有刻意嘲笑之意,但卻在有意無意間貶低或排擠對方。例如亞裔美國人時常被提醒「你的數學很好對吧!」「我想,你一定不會開車。」甚至當面被稱為「亞洲人」,雖然字面上沒有貶低意味,但用地域或膚色做為集體稱呼,幾乎不曾出現在亞裔之外的族群,像是「喂!黑人」「喂!西班牙人」是絕少發生的情況。 (圖/網路)在美國這個種族敏感的國家,為何獨獨認為亞裔族群的刻板印象,可以當成笑話輕易被提起與嘲弄?Hillary Li針對此問題提出四項可能的原因:一、跟美國談種族問題?大多只有黑與白這並非表示非裔種族問題不值得重視,相反地,非裔朋友離他們應得的公平公義還很遠,例如美國警察執法或臨檢時,還是時常鎖定黑人。但在美國,關於種族主義的主流言論,大多還是圍繞在白人對黑人的壓迫上,亞裔或其他民族的聲音往往被忽視,就像美國學生都學過《黑奴制度》的歷史,但卻不了解《排華法案》或是《日裔美國人囚禁事件》。二、亞裔美國人從不為歧視而鬥爭基於亞洲文化規範與自我剋制,與美國其他少數民族相比,亞裔美國人較少參與社會正義等權利運動,可以說,亞洲人在美國幾乎沒有反擊的歷史,因而成為最容易欺負的族群。 (圖/網路)這其實來自於亞裔家庭的文化教養方式,Hillary Li舉自己的成長經驗為例:「小時候父母告訴我沉默就是美德,盡自己的本份就好,不要隨意發表自我情緒與意見。或是被告誡身為亞洲女性就應該端莊嫻淑、優雅與冷靜。總之,身為亞洲人就必須懂得處理自己內在的情感,避免與人衝突造成麻煩。」(圖/網路)[紐約時報亞裔記者更確切描述這種靜默的文化特性,讓亞洲人鮮少參與現代社會正義運動,數十年來處於政治被動的位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己的選擇。三、當亞裔美國人站出來發聲時,卻慘遭批評但亞裔的慣性沉默,在彼得•梁(Peter Liang)的案件出現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身為紐約市警官的亞裔美國人彼得•梁,於2014年底誤殺一名非裔男子阿凱•格利(Akai Gurley),隔年,梁成為10年來第一位因當值期間槍擊的行為,而被判決有罪的紐約市警察局警官。許多亞裔美國人都覺得梁成了替罪羔羊,打破沉默號召成千上萬的人們齊聚抗議。 (圖/網路)但這歷史性的一步,卻招來亞裔內部人的批評,像是抗議論點笨拙且矛盾、過於重視種族與膚色問題、忘了案件是「手無寸鐵的黑人被警察殺害」的本質等等。各種自我懷疑的聲音,讓亞裔掙扎並卻步,就像紐約時報亞裔記者所說:「支持彼得•梁被定罪讓我覺得自己像個種族叛徒。」 (圖/網路)但Hillary Li表示,即使面對各種批評,亞洲人在該發聲時還是要站出來,堅信自己的立場,為族群的共同利益團結起來發聲,對抗與改善不公不義的境遇。四、亞洲人被白人貼標為「模範少數族裔」模範少數族裔(model minority)一詞,乍看是白人對亞裔的稱讚,表示在經濟、社會、教育、法治等面向,亞裔穩定與優異的表現,其他少數族群應予以看齊。美國政府如此塑造「亞裔神話」,目的在於鞏固白人的主流地位,並暗示亞裔族群「不需要」政府或公眾的支持,例如各種福利與援助計劃。 (圖/網路)但此舉只會強化少數族裔間,因經濟社會地位之落差所造成的緊張與不信任,以及間接使得亞裔美國人為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同,漸漸走向「白人化」而選擇噤聲。但事實卻是,亞裔「高等社經背景」也是種刻板印象,許多亞裔仍活在困苦的難民社區,真正居為商業法律政治領導地位的成功人士只是一小部分,且並非亞裔人士獨有。奧斯卡利用亞裔大開種族玩笑、ESPN體育媒體在林來瘋報導裡引含種族譏笑......雖然事後也飽受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侮辱行徑竟然能突破重重關卡見於天日,表示日常生活中對亞裔的歧視是多麼無關痛癢。 (圖/網路)如果這些小小的「微侵略」再被漠視,華人歧視事件日後也只會層出不窮,不會減少。面對不舒服的歧視行徑,亞洲人應該跨越東方文化束縛、撕下白人化的標籤,勇敢表示自己的感受,不再選擇靜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