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蔡依林哭了”的熱搜登上微博榜單,在發布會上,她感慨自己做音樂的不易。

回顧做音樂的歷程,她哽咽道:“ 我想告訴你們在自我否定的時候要相信自己,我都走過來了,你們也可以。在泥濘中生長,始終看向前方。 ”

蔡依林的成長之路,其實是一條逆襲之路。

從不被看好的歌手,硬是憑著後天的努力,成為華語樂壇潮流的風向標人物。

剛出道時,她被同行的前輩公開批評是“十大爛歌手”之一,後來與周傑倫合作歌曲,報紙上寫的是:因為有周傑倫,蔡依林的歌才有人聽。

不服輸的蔡依林,決心轉型。

一開始,她跳舞同手同腳,四肢僵硬,請來的舞蹈老師都不知道要怎麼教她。

但她對自我的要求是:別人要求我做到100分,我就要做到130分。

她開始拉韌帶,學跳舞,別人練兩個小時,她就練習六個小時。身上因為跳舞多次受傷,她也繼續練。

2007年,苦練舞技的蔡依林憑藉《舞孃》,獲得台灣金曲獎“最佳女歌手”。

頒獎典禮上,她說:“ 我要謝謝曾經很不看好我的人,謝謝你們給我很大的打擊,讓我一直很努力。 ”

當時網路上的評價是:一個體操選手拿了最佳女歌手獎。

她並沒有因爭議而停滯不前。2014年,她再度獲得金曲獎最佳專輯獎。

有一句話曾在網路上流傳很廣:“ 以絕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還輪不到拼天賦的地步。 ”

蔡依林就印證了這句話,從資質普通到現在唱跳俱佳的音樂人,其中付出的努力,遠遠比我們知道的更多。

獲得別人100分的認可,不如先付出130分的努力,用實力讓曾經不看好自己的人閉嘴。

龍應台是蜚聲兩岸的著名文化學者,1985年,她所寫的《野火集》曾引起台灣地區的巨大反響,直陳社會議題,針砭時弊,是八十年代對台灣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面對這樣一個擁有巨大成就的母親,她的兒子安德烈曾經問她:“ 如果我變成一個平庸的人,你會失望嗎? ”

安德烈覺得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媽媽,自己未來的樣子,最有可能是成為了一個很普通的人,有普通的學歷、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

龍應台的答案值得我們每個人細細品味,她說:

“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千山萬水走到最後,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 ”

在這個時代,我們能看到很多人一夜之間出名或者暴富的例子。這無形中加劇了人的焦慮感,似乎不年入多少萬,就會被這個時代拋棄。

接著,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出現在我們每個人面前:一定要功成名就,才算是成功的人生嗎?

龍應台與兒子的對話,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努力做事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和別人比名利大小,而是讓自己的人生擁有成就感和尊嚴。

若一個人是充滿忍耐地做著一份工作,即使那份工作令人羨慕,對這個人來說也如同牢籠。

如果說,蔡依林一開始的努力是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那麼二十年後,她的心磨煉得愈發強大。

她說,“ 我不是完美的人,我只知道我是個豐富的人。 ”

她依然努力,但不再為外界的爭議而苦惱,也不再為他人的期待而改造自己,而是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最終,我們要學著享受努力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而不僅僅是他人注視的目光。

我想起自己很敬佩的一位學姐的故事,學姐家在農村,家境貧寒,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對她來說,只有讀書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她永遠是班上,甚至是全年級最刻苦的人。

每天天剛濛濛亮,她就已經起床了。她的書桌上,永遠放著比別人高很多的習題。

第一年高考,她發揮失誤,決定復讀。開學第一天,亂糟糟的教室裡,老師就看到她在座位上安靜地看書。

第二次高考,她是全省的文科狀元,以全額獎學金考入了香港大學。畢業後,她留在了香港一家跨國公司工作。

高二那年,她為我們做了一次講座,眼前的她,很難與老師口中的學姐重疊在一起。

老師說,上學時她永遠是穿著不合身的過時衣服,不善言辭。家訪時,看到學姐還住在舊瓦房裡。

而多年後站在我們面前的她,氣質從容,面容中透著自信和活力,娓娓道來這幾年她的人生經歷。

當時學姐神采飛揚的身影,一直在我腦海裡無法忘記。

裡爾克在《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說過一段話:

“ 我們所謂的命運是從我們內部走出來,並不是從外邊向我們走進。只因為有許多人,當命運在身內生存時,他們不曾把它吸收,所以他們也認不清有什麼從他們身內出現。 ”

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才是我們努力的終極意義所在。

寫在最後:

人與人之間哪有多大的差別,誰都不是生來優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拼盡全力,為了一件事情真的努力過。

你所做之事,構成瞭如今擁有的一切。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