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芬蘭教育幾乎成了優質教育的代名詞,備受國際推崇。正當全世界紛紛向芬蘭取經之際,芬蘭前教育部長日前來到馬來西亞,親自講解芬蘭教育的精髓,另外還有芬蘭教師前進本地國小,在一眾高官面前示範芬蘭的教學模式。

海諾寧指出,芬蘭教育建立於“信任”的基礎上,中央政府沒有太多限制,老師可以用自己認為最恰當的方式教育學生。芬蘭社會對於老師的信任,來自於要當老師首先必須完成大學3年、碩士2年的專業培訓。(圖:星洲日報)

“我們的基礎教育沒有全國考試。”

廣告

“我們的學生沒有太多作業。”

“我們每個學生不論背景,皆享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

以上所說的不是烏托邦的想像,而是歐洲國家芬蘭的教育實況。

近年來,芬蘭教育幾乎成了優質教育的代名詞,備受國際推崇。正當全世界紛紛向芬蘭取經之際,芬蘭前教育部長日前來到馬來西亞,親自講解芬蘭教育的精髓,另外還有芬蘭教師前進本地國小,在一眾高官面前示範芬蘭的教學模式。

芬蘭教育到底好在哪裡?今期新教育就由芬蘭人親自解說。

教育成功沒有秘方

廣告

現今說到芬蘭,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芬蘭教育,可是芬蘭教育到底有甚麼特別,許多人卻說不出個所以然,只知道芬蘭的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但到底甚麼叫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而且這要怎麼落實到學校的教學?且聽芬蘭前教育部長海諾寧(Olli-Pekka Heinonen)娓娓道來。

“芬蘭教育到底為甚麼那麼成功?”這個問題,芬蘭前教育部長海諾寧被問過無數次,而他日前在馬來西亞的講座上,開宗明義就說明:“其實我們沒有秘方。”

海諾寧在1994至1999年期間擔任芬蘭教育部長,目前身份是芬蘭教育局總監。他日前在芬蘭大使館舉辦的講座上介紹芬蘭教育,吸引許多本地教育界人士慕名而來,當中包括馬來西亞教育部高官。

廣告

當海諾寧提到“芬蘭基礎教育沒有全國考試”、“芬蘭學生沒有太多作業”等事實時,台下不時傳來陣陣的驚嘆聲,好像很不可思議。海諾寧倒是老神在在,謙虛表示這世上沒有一種教育制度是完美的。

根據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芬蘭近年來在各項目的排名雖然有起有落,但都徘徊在10名以內或左右。值得關注的是,芬蘭學校之間的落差非常小,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平均差值是30%,而芬蘭只有8%。

海諾寧表示,這數據意味著芬蘭家長在為孩子挑學校時不用太煩惱,因為所有學校都不相上下,都是一樣的好。

在芬蘭,學校與學校之間不需要互相競爭,“因為芬蘭人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而且享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芬蘭因為對教育非常重視,所以願意讓每個孩子都獲得最好的教育資源,政府每年花在教育上的經費超過11%。

如果真要舉出芬蘭教育的成功關鍵,那就不得不提芬蘭的師資。海諾寧說,“在芬蘭,要當老師比要當律師還要困難”,他的這句話不是開玩笑,因為要在芬蘭當老師,確實必須經過大學3年、碩士2年的專業培訓,而且大學教育系的門檻很高,錄取率往往只有10%。正因為競爭非常激烈,所以能當上老師的都是素質非常高的一群,外界對他們也很尊重。

社會對教師專業的信任,讓芬蘭老師得以維持自主的教學環境,用自己認為最恰當的方式來教育學生。海諾寧說:“我們的教育制度建立於“信任”的基礎上,中央政府不會有太多綁手綁腳的規定要老師遵守,因此老師享有很大的自主權,像有的老師便舍課本不用,自己設計教材。“我們期望老師扮演的角色,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學習。”

新課綱強調跨科整合

芬蘭學生最讓其他國家學生羨慕的,莫過於芬蘭一至九年級的基礎教育沒有全國統一考試。芬蘭學生唯一會面臨的標准考試,是大約18歲時的高中畢業會考(National Matriculation Examination)。

即便平時在學校,芬蘭學生也不像亞洲學生那樣有大大小小的考試。但即使沒有考試,並不表示芬蘭老師就沒辦法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事實上,芬蘭老師隨時隨地都在做評量,然後會跟學生溝通,幫助學生覺知自己的狀況,及協助他們達到符合自身程度的學習進度。

“沒有全國考試,那麼學生會不會失去學習的動力而變得懶散?”這是芬蘭教育常被質疑的一個問題,但是對芬蘭來說,用成績分數打擊學生恐怕才是奇怪的事。

要讓學生有學習動力,海諾寧表示這需要靠專業老師去培養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及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而所謂的學習樂趣,未必要靠玩樂來營造,達到學習目標其實也是一種樂趣和成就感。

芬蘭大約每10年會進行一次課程改革,最新課綱於去年上路,強調跨科整合,要培養學生具備7種跨界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s)*。此外,新課綱提倡現象跨域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學校每年至少要讓學生體驗一次這樣的學習。

所謂現象跨域學習,就是設計一個打破學科框架的學習計劃,讓學生從真實生活的經驗裡學習。海諾寧舉例,現象跨域學習可以是讓學生籌備戲劇表演,或研究附近湖泊的水質。總之,現象跨域學習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明白,各科目的知識其實彼此連結,學生應掌握融會貫通的能力。

芬蘭2016年新課綱要培養學生具備的7種跨界能力:1.思考和學習能力2.文化理解、互動與表達能力3.照顧自己和日常生活技能4.多語能力5.數位能力6.工作生活能力和創業精神7.參與、影響、對未來負責任

PISA排名不代表一切

講座上,海諾寧除了分享芬蘭的經驗之外,他對教育的一些觀點也讓台下許多聽眾聽得點頭如搗蒜。例如,他說教育政策應該深謀遠慮,不應該朝令夕改,也不需要為了改革教育而年年有新動作。他強調制度很重要,因為好的教育制度才有辦法保障每一所學校都能成為好學校。

在問答環節,有人請他比較芬蘭教育和亞洲國家,例如新加坡和韓國的教育。對此,海諾寧說,不同教育制度有不同優點,像亞洲學生在STEM(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方面表現很強,而芬蘭比較看重的是培養學生成為主動積極,以及有獨立判斷能力的學習者。

也有人很好奇,芬蘭教育不強調考試,但芬蘭本身怎麼看自己在全球教育評比例如PISA的排名?芬蘭老師會不會因為排名不佳而憂慮?海諾寧回答:“我不認為老師會憂慮,這得看你怎麼詮釋排名。如果我們排名第十,我們會小心分析這排名到底意味甚麼,但國際評比不是唯一有參考價值的,我們自己也會做評估。”總之,他認為PISA排名不代表一切。

今年是芬蘭獨立100周年,芬蘭對教育的檢討從來沒有停歇。像海諾寧這次來馬來西亞,他表示他是來觀摩學習的。看來芬蘭推崇的主動積極學習並不只是適用於學生,那些主導教育走向的決策者,更是應該自覺地提升自己。

芬蘭教育雖然備受國際推崇,但海諾寧想說的是:芬蘭沒有成功秘方,他相信其他國家也沒有,因為這世上沒有一種完美的教育制度適用於任何一個國家。

芬蘭簡介●首都:赫爾辛基●人口:550萬人●語言:90%人口以芬蘭語為第一語言,另有逾5%人口說瑞典語,及超過2000人以薩米語為第一語言●義務教育:學前教育(6歲)、基礎教育(7至16歲)

芬蘭教育知多點

●所有學生皆享有免費營養午餐芬蘭號稱全球首開先河,從1948年開始提供學生免費午餐。目前芬蘭每一個學生,從日間托兒所到高中及技職高中,每天皆享有一頓免費營養午餐,餐點包括沙律、麵包、牛奶或其他飲料。午餐不但讓學生有精力上課,同時也能教育孩子關於健康飲食。

●大多數學生完成基礎教育後都會升學芬蘭學生從7歲開始接受9年的基礎教育。畢業後,學生可選擇接受高中(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或技職教育,雙雙為期3年左右。逾90%學生在完成基礎教育後都會立即升學。

●唯一全國考試——高中畢業會考芬蘭學生唯一會面臨的全國考試是在高中畢業前。這項考試由4個部份組成:母語,以及從第二國語、外語、數學或普通學科(例如人文和自然科學)中選擇3科。

●上課日數芬蘭學生上課日數約190天,從每年8月中開始至隔年6月結束,每星期上課5天。

●芬蘭高教概況芬蘭有14所大學和25所應用科學大學。目前30至34歲人口當中,約有40%芬蘭人擁有大學學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