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事事都加速的年代,如何培養思想獨立、精神獨立又富有創造力的孩子?親子共讀是個非常好的方式,透過不斷提問,勾勒出孩子及家長內心深處的情緒狀態;透過提問,將一貫的「聽話」教育提升至「對話」教育……

我童年時很怕與眾不同,即使這「不同」是美麗的、良善的、美好的,我都不想與人不一樣。比如爸爸親手做的墊板、為我製作的雨鞋,甚至爸爸騎車載我到學校,我都不想擁有這些,因為同學的墊板是買的、穿黃色塑膠雨鞋、走路上學校,我寧願跟眾人一樣就好了。

更何況是「壞」的情況?那些不完美的、被質疑的、被看輕的「與眾不同」。

村子裡有人多了一根指頭,兒童紛紛為他編造故事:他手曾指著毒蛇、前輩子常批評他人、手太髒了,這些荒誕故事流傳迅速,傳遍了村子,傳遍了學校,眾人避他如躲妖魔。

那個孩子因此而孤僻,憤世嫉俗,愛計較,連家人也不喜歡他。

試想11指的孩子,怎麼通過他人認識自己?

兒童通過他人的眼光,內在就會升起感覺,這份感覺若是害怕、痛苦、焦慮……也就有應對的行為。孩子的內在呢?亦因此形成概念,這個概念可能是一種壓力,強化了孩子對事物、對自己的單一認識,而忽視了全部的面貌,不會看到客觀的現實,更不會看見自己的獨特。

輝誠圖畫書中的11指,如今應不多見了。現代生活富裕,若有11指孩子,可能早已開刀整形了,但是書中描述的孩子,那種害怕、擔心與孤單的樣貌,可能以不同形式呈現。輝誠讓主角的遭遇,有了一個寬容的接納,除了讓特殊孩子接受自己,也引導孩子接受特殊孩子。

若是孩子不被接納,就容易像刺蝟,動不動就生氣了,生氣常會不良應對。11指這樣的孩子,也很容易成為刺蝟,動不動就生氣了,卻無機會辨別「生氣」與「生氣行為」,反而容易被壓抑而受傷。

內在的感覺,是兒童重要的一個發展,卻甚少被細辨與陳述,也甚少區別感覺與應對的差異,輝誠通過圖畫書表達出來了。

當家中有新成員、暑假和爸爸上班、爺奶的教育方式和爸媽不同,孩子該如何看世界?又該如何應對?輝誠這系列的圖畫書都談到了,他從兒童的自我出發,圍繞著情緒、家人、同儕與不同觀點,開展出獨立的主題,又彼此聯繫成一個整體,引導著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表達。

這系列的圖畫書,共有五個繪畫者,無論神情的捕捉、兒童視角的呈現,都非常細膩動人,相信會為孩子帶來很多樂趣。

在這個加速的年代,我們要教育出思想獨立、精神獨立,有創造力的孩子,在兒童發展自我時,就要得到尊重與引導。透過輝誠的圖畫書,還有輝誠學思達方式的引導,我深信孩子都能擁有自我,也一定會富於創造力,我深切的期待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