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之最———大黃

涼血之最———犀角

理氣之最———枳實

舒肝之最———鬱金

芳香開竅之最———麝香

清熱之最———石膏

瀉火之最———黃連

降氣之最———沉香

補脾之最———山藥

消食之最———神曲

清痰之最———貝母

退黃之最———茵陳

祛風之最———獨活

中藥,中醫,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健康,養生

止痛之最———元胡

止血之最———三七

補陽之最———鹿茸

補陰之最———女貞子

清熱解毒之最———銀花

芳香化濕之最———藿香

重鎮安神之最———硃砂利

水滲濕之最———茯苓

中藥,中醫,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健康,養生

活血之最———丹參

補氣之最———人參

補血之最———當歸

生津之最———石斛

溫痰之最———半夏

平肝之最———羚羊角

辛涼之最———薄荷

安神之最———棗仁

溫裡之最———附子

來源來自toutiao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中藥的「四氣五味」

人們常說“藥食同源”,“源”在哪裡?中醫認為,任何藥物或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氣味,即“四氣五味”。它決定著藥物或食物的性能與功效。

四氣五味是藥物的性味,代表藥物的藥性和滋味。其中“性”又稱為“氣”,四氣即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1

什麼是四氣

四氣,就是溫、熱、寒、涼四種藥性。

寒涼和溫熱是對立的兩種藥性;寒和涼之間、熱和溫之間,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說藥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別,溫次於熱、涼次於寒。

藥物的“四氣”,是從藥物作用於人體發生的反應中歸納出來的。

例如,感受風寒、怕冷發熱、流清涕、小便清長、舌苔白,這是寒的症狀,這時用紫蘇、生薑煎了湯飲服後,可以使病員發一些汗,就能消除上述症狀,說明紫蘇、生薑的藥性是溫熱的。

溫熱藥

如果發生了局部痤瘡、濕疹、小便黃色、舌苔發黃,這就是熱的症狀,此時用金銀花、菊花來治療,可以得到治癒,說明金銀花、菊花的藥性是寒涼的。

寒涼藥

中醫治病,歷來遵循兩個重要原則:一是“食養正氣”,即在身體虛弱需要補養的時候,要盡量用調整飲食的方法來扶持正氣。二是“藥以攻邪”,即在身體有病的時候,要用各種氣味較明顯、功力較大的藥物來配伍組方,以祛除病邪。

2

什麼是五味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種味。不同的味有不同作用,味相同的藥物,其作用有相近之處。五味作用於人體的具體表現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藥多用治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蘇葉發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內經》雲:“辛以潤之。”即辛味藥還有潤養的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滋養補腎等。

辛味藥

甘:“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疼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製止疼疼的藥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疼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

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疼、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

甘味藥

酸:“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腸滑、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證。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酸味藥

苦:“能洩、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洩火熱、洩降氣逆、通洩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濕、苦溫燥濕、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喘咳、嘔吐、噁心、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證。

如黃芩清熱瀉火,杏仁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連清熱燥濕,蒼術、厚朴苦溫燥濕,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苦味藥

咸:“能下、能軟”,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鹹味,鹹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痰核、癥瘕痞塊等證。

如芒硝瀉熱通便,海藻、牡蠣消散癭(yǐng)瘤,鱉甲軟堅消症等。

鹹味藥

五味與五臟五行的關係

神農總結

“四氣五味”的藥食氣味理論是中國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般規律,它是中藥學和食療養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藥食同源”理論的根本所在。無論是飲食調理還是藥物治療,都必須首先了解飲食和藥物的性味功效,才能對症下藥,取得顯著效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