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是人的天性,本質是一個中性詞,生活中卻被我們賦予了貶義。其定義是,個人對某種事情或者物體的一種極度渴求的態度。渴求的主體可以是人的心理和思想,也包含人體構造和結構中的某一部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望和需求,有的人在美食方面的慾望會強烈一些,有人在情色方面的慾望會強烈一些,而有的人則會對精神類藥品慾望感強烈,有人則會對精神方面的滿足和刺激比較追逐和渴求。所以不同的慾望因為人的個性特點,帶上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褒貶的含義。

很多時候,我們衡量一個人是否會取得成功,會考量他對於慾望的控制能力,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快速控制慾望是很困難的,原因包括了內在因素、外在因素、與自身的鬥爭能力。

內在因素:包括一個人的精神、心理和情感,具體而言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在需求和現實情況。比如說,當我們身體和精神狀態好的時候,我們想要控制自己飲食的慾望,是比較簡單的。而在極度疲憊和心情不好的事情,想要控制飲食的慾望則比較困難的。

我們與自身鬥爭的能力:這個可以歸納為一個人的意志能力和自控能力。也就是說當面對同一個事情或者事物的時候,有的人因為比較自律,所以他消耗的鬥爭性比較小,而有的人則會陷入一種自我內耗的過程中,也許最後的結果是被自己的慾望所製服失敗。

外在因素:加拿大一個大學的心理專家Michael Inzlicht對一個大學的近二百名學生做了一個慾望誘惑選擇的實驗,它維持一周後的調研得出結論,同樣狀態下,那些面對更多誘惑的學生會比較難控制自己的慾望,而那些面對誘惑相對較小的學生則會比較容易控制慾望。由此可見外在因素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那麼,針對這三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心理學家認為,快速控制慾望的關鍵是和大腦建立穩定聯繫,建議從三個角度出發。

利用好自己的游離思想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並且在註意力高度集中的時候,仍舊會有游離思維。那麼這個時候就要好好利用這個游離思想了。打個比方,我們想要吃一頓食物的時候,我們可以馬上搬出我們的游離思維,讓注意力轉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這樣我們大腦中的美食就會被其他事物替代。

制定自我獎罰機制

神經心理學家dan ariely發現,當人體發射訊號給大腦不要向慾望低頭時,人體和大腦也比較難以維持,但是如果再加上一些外部的約束制約和獎勵刺激的話,則會比較容易實現。

比如有兩個減肥的人,一個是悶著頭自己減肥,沒有外部干涉;而另一個則是有指導教練和監督人員,會給他定期的製定各種計劃,然後監督會定期的給他稱體重,然後在瓶頸期即使調整,結果發現後者取得的成績遠遠大於前者。由此見可有外在的獎罰體制的干預,控制慾望會事半功倍。

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其實很多人失敗並不是技不如人,而是他不夠自律,自控能力導致。而在慾望控制方面總是需要用到自製力的。當人們利用自製力的時候,腦前額葉皮質就會陷入一種相當活躍的情況中,當我們常常使用自製力來刺激腦前額葉的話,就會讓腦記憶慢慢形成一種習慣。這樣就是一個完美的循環體了。

所以,在不能有效控制慾望的時候,不妨試試這三個方法,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