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父母的三大焦慮

芬蘭赫爾辛基日報曾登出了一篇調查報告,發問卷問大約兩萬個芬蘭爸媽,心中對於父母這個角色的期許。

閱讀這樣的調查,對我來說很有趣,天下父母心,我想無論在哪裡,都難免對於父母這個角色,有些心理上的期許和現實的落差,之間的距離難免讓人焦慮。

我自己,就曾經在嬰兒初生的那一年,焦慮自己的母奶量,焦慮他的成長指標。在台灣的幾個朋友,則焦慮著孩子該不該去補習,該上什麼學校。

因此,看到媒體的調查呈現出芬蘭爸媽們在意的事,我很有興趣了解,他們對於父母這個角色,在意的是什麼,又是否有任何焦慮? 

從報導看來,整體來說芬蘭爸媽最關心的是三件事: 

1、如何做好父母;

2、如何讓孩子有玩伴;

3、如何讓孩子過健康的生活。 

具體來說,大多數的芬蘭爸媽同意,每天至少有一餐要全家人一起享用、應該幫孩子找到與他年紀相仿的同伴、培養一種嗜好、而且每天要運動至少兩小時!

至於學業?至少在這次的調查問卷中,沒有出現,也沒有芬蘭爸媽特別提及。

至於最讓芬蘭爸媽焦慮的事,則是孩子的社交,他們擔心孩子沒有朋友。 

芬蘭是個很個人主義的社會,人們尊重彼此的獨立選擇,不太會越界干涉,但另一方面或許也不輕易求助,孤獨的例子時有所聞,不知是否因此,芬蘭爸媽們似乎特別在意,要讓孩子從小就可以有年紀相仿的朋友。

芬蘭兒童保護協會的員工就說,在這一點上,芬蘭爸媽似乎會不小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打電話向他們求助的爸媽中,很多都是因為擔心自己的孩子在社交場合中太害羞或不夠主動。

兒童保護協會針對這一點特別強調:“要讓孩子自然的做自己,不要強迫孩子在社交場合中一定要有的舉動,要尊重孩子發展的自然時程。”

其實,我從來沒有在公眾場合看到任何芬蘭爸媽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害羞”,或是“你應該去融入群體”之類的話,我看到的芬蘭爸媽,大多是讓孩子自然的做自己,至少會盡可能的尊重孩子。

不過從問卷調查看來,一些芬蘭爸媽可能是口中沒說,但是“悶在心裡”,最後只好打電話去問社工人員。 

不說別人了,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我曾經也三不五時就為了阿雷的慢熟或害羞而有些焦慮,雖然我從來沒對阿雷說什麼,但我私下也會跟阿雷的爸爸討論,或是去詢問老師和護士。 

而整個過程中,從芬蘭護士、到幼兒園的老師、再到音樂游戲課的老師們都不斷地對我強調,不同個性的孩子,各有優點,做父母的,要學著接受孩子的自然天性,不要勉強,孩子才能快樂的自然成長。

其它討論的事項例如: “孩子要零用錢時,一定要給他嗎?”(大部分父母都不同意)。 “在孩子面前可以喝超過兩杯酒嗎?”(大部分父母不同意) 

倒是大部分的父母同意,對於孩子有興趣的電玩和社群媒體,爸媽自己也該花時間了解。同時,將近一半的爸媽同意,哪怕孩子還是學前兒童,爸媽在工作之餘,還是可以擁有自己外出的自由時光與嗜好。 

也許我們可以說,大部分的芬蘭爸媽認為,爸媽過得開心,孩子才會過得好,所以哪怕家有學前兒,也不用以孩子為唯一中心,甚至換個角度想,孩子也可以了解爸媽有成年人自己的生活,孩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爸媽都該做好的行為示範,在把持原則的同時,也要試著了解孩子所做的事。

 想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爸媽自己就先安心做自己

雖然我身邊的芬蘭爸媽看起來不特別焦慮,但這樣的問卷調查,標題問“什麼是好爸媽?”,也足夠讓一些芬蘭爸媽焦慮了。 

一些受訪的專家和爸媽就針對調查指出,不需要看大多數的爸媽怎麼做,就跟著這麼做。

 “跟孩子在一起,就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處理日常生活的狀況,不用跟別人比較。” 

“每個家庭都盡可能用自己的方式做到好,鄰居怎麼做不關我們的事,同樣的,我們的方式也不見得適合用在別人身上。” 

不說別的,“全家每天都要一起吃飯”、“讓孩子培養至少一種嗜好”,這些看來很平常的要求和期許,很多爸媽都會因為生活和工作狀況的關系而無法做到,但這並不減損他們做為好父母的價值。 

比如需要日夜輪班的爸媽,或是單親家庭,或是家裡有許多孩子,每個孩子都要做到好,那麼壓力也太大了。 

看著芬蘭爸媽們對父母這個職業的討論,也讓人看見,哪怕芬蘭是評比中最適合“當媽媽”的國度,社會上對於孩童與家庭的支持政策也做得很好,並且鼓勵個體的全方位自由發展,但這並不表示,生活在這裡的爸媽就沒有他們的煩惱與擔憂。 

芬蘭人有一個詞“Ruuhkavuosi”,直譯翻成中文就是“塞車年”,形容當爸媽工作很忙,小孩也還小時,每天都很忙,所有事情都要去顧到就好像是“塞車”一樣。

處於“塞車年”的歲月中,雖然不一定會焦慮,但忙碌是免不了的,焦不焦慮,恐怕也與爸媽對自己的期許、價值觀,有相當大的關系。

比方我自己曾經焦慮的“母奶不足”,芬蘭媽媽們似乎總是很看得開,我的芬蘭朋友中,雖然知道母奶最好,但他們也不是太堅持,有的一要出門玩就直接配方奶伺候,有的來不及做飯就買超市的嬰兒罐頭當一餐。

也許在不同的文化與社會之中,容易焦慮的點難免不同,對芬蘭爸媽來說,最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足夠運動、有沒有朋友。

觀察思考文化差異之餘,無論身在何處,如果我們能把父母這個職業當做生活中的一部分,盡可能地不要跟別人“比較”、也不用給自己過多“要求”。

想讓孩子安心做自己,爸媽自己就先安心做自己,享受為人父母這段既充滿歡樂也充滿各種焦慮失敗,和雖然忙碌但也可以忙的很豐富的“塞車歲月”,也許就更能放心面對育兒路上三不五時的焦慮,也更能將它視為一段讓人喜悅的生命之旅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