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的標志和象徵,是中華共同的“圖騰”。千百年來,龍作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發揮著神聖的文化象徵作用和神秘的價值功能。龍起源於原始社會,到了漢代,龍的形象即已基本定形。那麼龍為什麼是這個樣子?它的原型究竟是什麼?直到今天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以“龍”字命名的江河有40多條,比較有名的如四川的黃龍河、河北的青龍河、天津的青龍灣河、甘肅的白龍江,以及上海的白龍港河等。幾乎每個省都有龍江、龍湖、龍山、龍洞、龍泉、龍潭或龍井等地名。日常生活中,龍袍、龍冠,龍蝦、龍須面、龍舟、龍椅、龍床;人們稱風水寶地為龍穴,農家樂的抽水水車叫龍骨水車,輪船上的大吊車叫龍門吊;植物中有龍舌蘭、龍須草等。

有學者對龍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龍是神異動物,是鱗蟲之長。龍的特徵是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水,是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謂:“龍,鱗蟲之屬。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而登天,秋而潛淵。”

那麼,自然界有龍這種生物嗎?為什麼會絕跡?網友認為,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龍無法生存。但是社科院專家給出了權威答案:“科學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渠道,如果連科學都解釋不了的東西,那一定就是迷信。在夏朝,確實存在一種叫做龍的生物,而且還有豢龍氏和御龍氏兩種官職,但那個時候的龍,並不是傳說中的龍,而是揚子鱷。因為,傳說中的龍,從生命學、生物學、物理學等角度來說,都講不通,自然界不存在這樣的生物,它是一種不存在於實體生物界的虛構形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