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林語堂先生曾經如此評價人生:“幸與不幸之間,只隔了一層薄紙,而你本身就是那層薄紙,你認為那是幸福,便是幸福,你認為那是不幸,便是不幸。”
這位深受哈佛思想影響的智者一語道出了哈佛在看待不幸時的態度: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總是會經過荊棘與荒原,失去了千鎚百煉的磨難,便不會有來日成功王冠的輝煌與璀璨。
1.每個人的生活從不簡單
是不幸成就了天才,還是天才熱愛不幸?對這個問題,恐怕連最富有人生經驗的哲學家也無法說清。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被稱為西方文藝史三大怪傑,彌爾頓、貝多芬和帕尼尼,竟然一個成為了盲人、一個失去了聽力、一個變成了啞巴。
或許,這正是上帝所謂的“門和窗子”,上帝為你關閉一扇門,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很多時候在命運面前,我們根本無力改變我們的光景,我們唯一可以選擇我們的人生態度,太陽從升起到落下總是不慌不忙,時間悄悄流去,你的人生軌跡無聲無息的從你手中劃下來。
2.苦難永遠是生活的主題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曾離開過苦難,而凡是有人的地方,便必然會有不幸的存在,對於個人而言,從出生的那一刻起, 便已不可避免地陷人了經歷幸與不幸的考驗中。
如何去面對不幸,可以說是人生哲學中一個經久不衰的重要課題。一般而言,突如其來的不幸總是會令人陷人恐懼、絕望之中。可是,我們必須要意識到,不幸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而苦難更是人生中常有的旋律。
我們越早接受痛苦這個現實,我們越可以超越自身的平凡。為了擺脫痛苦,你必須為自己構建一個理想的幸福的目標。為了幸福目標而努力的過程毫無疑問充滿痛苦。經過了這痛苦的歷程,如果你有幸達到了,你會得到快樂。
人生有時就是一個目標一個目標達成的過程。白岩松曾說,我們的一生就像在不斷攀登山頂,攀過一座山,還有另一座山等待我們去攀登。
3.希望與勇氣讓人重生
人的一生,必須要學會給自己種植下希望。所謂的生存勇氣,往往只有希望才可以給予,正如十字架殉難的真實意義來自於神聖之愛與希望一般, 不懂得希望的重要性,便無法理解個人存在的意義。
沒有一個決定沒有痛苦,你以為不做決定就沒有痛苦了嗎?錯。那就更痛苦。要不就等到別人來為你作決定,那就不僅僅是痛苦,而且也是喪失了自由。為了自由,你必須做出決定。人生沒有絕對的安全。只有絕對的不安全。
在遭遇不幸時與痛苦的時候,讓自己抱有希望,即使次次地經歷了失望,也不應放棄尋找希望。人生的不可預期性,本身就是籠罩在人類頭頂無法驅散的存在,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對未來充滿期待與嚮往,而這期待在遭遇了不幸之後也不應消失,因為希望往往出現在盡最大多種完成一次全力以赴的自我創造中。
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中,堅持活下來要比毅然赴死需要更大的勇氣與更堅韌的內心承受力。
還記得韓信受的胯下之辱嗎?七尺男兒不僅能夠進入劍出鞘鋒芒畢露,退也入能受胯下之屈。嚴酷的外在環境固然是可怕的,但是更可怕的是內在的勇氣與個人健康心態的匱乏。
唯有身處希望之中,某一時刻的絕望才不會變成對人生絕望的毒藥,就像韓信內心渴望是功成名就,希望做一番大事,這種內在的夢想支撐他可以度過一切的痛苦。
所以對於痛苦我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失去了希望,沒有勇氣去面對。痛苦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主題,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容易,我們只有接受她,面對它,才能跨越它,我們的人生也才會越來越順,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