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尤其是和寮國、緬甸交界的清萊府。這裡既有令世界為之側目的白廟和黑廟,還有一些相對隱秘的村落,比如長頸族村。長頸族村的女人在五歲的時候便開始戴銅頸圈,直至成為垂垂老者,這個習俗在外人看來非常奇怪,甚至有人說它殘忍,不過當地人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
據說長頸族村的人並不是純種的泰國人,她們的祖先來自緬甸,由當地的少數民族喀倫族(Karen)的一支巴東(Padaung)族所組成。她們原本都居住在緬甸境內,後來由於內戰的發生而被迫遷往泰國北部的湄宏頌府和清萊府。
我們參觀的長頸族村位於清萊五族村之中。
據說村裡面的人都沒有泰國戶口,只能呆在村裡而不能去到其他地方。
長頸族村的村民之所以沒有被驅趕出泰國,其中一個原因是她們的項圈文化可以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長頸族的女人為什麼喜歡戴銅項圈,在泰國當地流傳著很多說法,最主流的說法認為戴銅項圈是美麗與財富的象徵。
長頸族的女人從五歲開始戴銅頸圈,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增加圈線。戴上頸圈的女人脖子顯得很長,有人說取下銅頸圈後脖子會很好看,實際上戴上銅頸圈只是人為壓低頸椎,並不會讓脖子有明顯的拉長,長期帶頸圈對身體機能或多或少造成一定的傷害。
以前戴頸圈是為了美和傳統,在如今這種相對開放的社會依然堅持戴頸圈,有多少堅持傳統的成分呢?
到長頸族村遊玩的遊客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村落裡各個攤檔的生意看起來並不是很好。
我們向村民示意拍照,她們都積極地配合,本想買點什麼東西,無奈村裡賣的物品大同小異,買了一份便不知還要買什麼。
據說村裡面的人都是有工資可領的,但數額非常少,她們日常的生活收入主要依靠遊客購買自家售賣的工藝品。
我們發現這裡的女村民除了戴頸圈,也戴腳圈,有點像中國封建社會女人的纏足傳統。
村裡的小孩已經習慣面對陌生人,不過眼神裡依然充滿靦腆,我微笑著半蹲在一位小姑娘面前,對焦、按快門,拍下她純真的面容,之後向她說了一句“卡昆卡”,沒想到原來沉默不語的她竟然也對了說了同樣的話。卡昆卡在泰語裡是謝謝的意思。
一位媽媽坐在竹子編制的床上,一隻腳和小孩逗著玩,看不清楚小孩是男是女,如果是女孩,到了五歲,又是一個頸圈姑娘。我無意去評價這種習俗好與不好,也許存在即有它合理之處。在一個並不封閉的社會,相信年輕人可以有更多自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