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見過這玩意吧?恐怕大多數人對此表示很陌生。其實,這個工具叫做筊[jiào]杯。

在廣東潮汕地區,凡是道教廟宇,在神像前幾乎都有一到數對筊杯,佛教寺廟偶爾有之。潮汕民間信仰中,凡是求簽,均需要向神明擲筊確認。

“筊杯”簡稱“杯”,故潮語“擲筊”又名“跋杯”。然而筊杯並非僅在廟中使用,家中有供祖先神主者,往往也會備有一對筊杯,如果是向新逝的死者神位求問問題,不能使用“筊杯”,只能用兩枚硬幣。如掃墓等情況,臨時需用之時,亦可以二枚相同之硬幣代替。

1.稟明:執一對杯筊在香爐上繞三圈,跪在神明前,稟明自己姓名、生辰、住所及請示事項,一次一事。

2.擲筊(問杯):將筊杯合在掌心,並略為上拋擲出讓它落地,觀看正反的組合。

3.擲筊結果:

聖杯(聖筊、允筊、允杯)

聖杯

即二支筊杯一正一反(一陰一陽),代表所請示祈求之事神明應允、可行。

笑杯(笑筊)

笑杯

兩支皆為正面(陽陽,即兩面均為平面),代表陳述不清、無法裁示或明知機緣未至不足,何必有此一問;或所提問題自有主張、已有定數,何必多此一問;亦或神明主意未定,再請示。

陰杯(哭筊、蓋筊、蓋杯、沒筊、沒杯)

陰杯

兩支皆為反面(陰陰,即兩面均為隆起),表示神明不應許所求之事。

立杯(立筊)

杯筊未倒下而呈立狀,一般人擲筊多半對神明“有所求”,但若為“無所求”的信徒,有可能會擲出“立筊”。這是神靈的嚴重示警。

三.“跋杯”流程

(一)、向神佛稟明

請筊時,雙手合掌杯筊置放於掌心中,先向神佛稟明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時、年齡、住址,以及祈求神佛聖示指點的事由,一次以一事為原則。稟明敘述時,應條理分明,簡單扼要,避免羅嗦冗長而失去重點。

(二)、請神佛聖示

稟報完畢後,先暫候數十秒鐘,讓神佛有所時間斟酌一番,接著才進行擲筊的動作。擲筊時,頭額微低雙手捧筊,杯筊平、平呈蝶狀;高舉至眉心間;再往上拋投才掉落地面,就是一般所謂的「投空擲地」。

1.請筊時,雙手合掌杯筊置放於掌心中,稟明個人資料和事由,一次以一事為原則。

2.預備擲筊時,頭額微低雙手捧筊,杯筊平、平呈蝶狀。

3.雙手捧筊高舉至眉心問。

4.杯筊往上拋投才掉落地面,即是所謂的「投空擲地」。宜特別留意的一點是:擲筊請示以一次為定,不可一而再、再而三,非擲得聖筊不得,如此執著行為已然失去清淨心、虔誠心,這種不正確的執筊方法所得結果,已變得無意義。同時宜注意,相同的事由,須待一段時間後才可以再請領聖示。

(三)執筊結果有三種:

·「聖杯」:呈現一凸、一平,表示神佛聖裁「對、好、可以」。

·「陰杯」:呈現凸、凸,表示神佛聖裁「不對、不好、不可以」。依行天宮傳統,凡是重大事情獲陰筊時,不宜於短期內再請筊。

·「笑杯」:呈現平、平,表示陳述不清楚無法裁示。另外,若信眾明知機緣不具足,仍然抱持請示看看的心態;或信眾自有主張、已有定數,實在是多此一問的情況下,都會獲得笑筊。

“跋杯”的目的在於請求神佛指點迷津,從而走上人生正確道路,同時啟迪內在智慧,沉澱錯綜復雜的思緒與安撫徬徨不安的心靈。正所謂,信之則靈,不信則泯。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