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第一心理“課堂,今天分享社交心理學。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遇到一些乞討者的時候,最初我們會出於善意和友好,儘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

但是當我們付出很多以後,發現最終得到的是辜負和欺騙,我們又會思考,這是社會問題,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或許我們不應該太過善良、友好。

關於人性的研究一直是心理領域極具爭議性的方向,古語雲,人之初,性本善,在今天看來,這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人總會對身邊的人友善嗎?

太”過於“善良

很贊成心理專家萊斯·巴巴內爾的一個論題,他在一次學說會議中提出,那些待人太過於善良的女人,一生中空乏的感覺、被侮辱的感覺和焦慮的感覺會遠遠大於其他人。

說到這裡,很多人也許會不同意,但是請注意“過於”這個詞,這個詞的前提是害怕自己被排斥、不被接納為體驗先覺。他們的人格潛意識可以解讀:感性、敏銳、立場不鮮明、自己的觀點容易被別人帶偏。

害怕因為拒絕導致不被認可

於是他們在行為上表現為,不會拒絕別人的要求,怕因為自己的拒絕而不被別人認可,即使大部分時候自我感覺和體驗相當不好,委曲求全也在所不惜。

他們從來不允許自己越過雷池一步,因為在他們心中界限是相當明確的,一旦越界就會引起心理上的極度不適。這類人似乎是被社會彈壓太久,已經失去了自己判斷界限的能力。

過度善良

放眼看一下你我身邊,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或者是因為宗教的緣故,或者因為原生家庭的緣故,他們接受的移情社會能力有點超常發揮了,這樣的情況下,自己的利益和價值變得低於社會和公共價值。

在面對自己和公眾的時候,他們的內心獨白是:我得先滿足公眾利益,遵守社會價值觀,自己才能過得更好。於是這樣的想法總是促使他們不斷忽視自己內心的聲音和價值,漸漸的失去了自己當有的判斷力和底線,過度的善良就形成了。

也許他們會因為自己的過度善良,暫時得到那些佔盡了他們便宜的人的讚美,而失去判斷能力的他們,還會為這言不由衷、不懷好意的誇讚,沾沾自喜,更加堅定了他們以後要過度善良、要犧牲自我的思想。

實際上,他們付出的代價遠遠大於別人所肯定的。過度善良的人,已經不能聽進一句否定的聲音,他們懼怕和惶恐別人的不友好的論調。

甚至會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而不斷的放下、放低自己,不斷的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善良和友好,最後自己卑微到塵埃裡也在所不惜。於他們而言,這已經成為一個怪圈,他們已經深深的陷入圈中不能自拔。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具有這樣人格的人很多,包括了那些過度推崇道德感、集體感、教義感的人群,都會忽視本我的需求。

如果你也進入這個迷圈中,一定要先問問自己的內心,本我呢?超我是不是太多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