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人這樣詩意地描述「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國慶節這天,從遙遠北美大陸傳來的一則消息,在中國輿論場上颳起了一場龍捲風。

觀察者網援引美國媒體10月1日的報道稱,美國和加拿大的兩國貿易談判代表於當地時間9月30日達成一致。加拿大同意加入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貿易協定,三方共組「美墨加協定」,而此前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則徹底被特朗普扔進了垃圾堆。

從改名這個細節可以看出,特朗普改天換地的決心著實不小。此舉也標誌著,特朗普已搞定身邊的兩個小夥伴,搭建了一個以美國利益為核心,貿易總額超過一萬億美元的北美「貿易圈」。

當靴子落地,大家是不是吃驚地發現,政治家們都堪稱戲精。就在9月5日,特朗普還揚言把加拿大趕出自由貿易區,美國的日子會好過很多。而克魯多則聲稱,加拿大只會簽署對自己有利的協議,而不是現在這個「爛協議」。

一個月不到,美加兩國就達成了一致,讓吃瓜群眾真有愰若隔世的感覺。美加兩國貿易代表在聯合聲明中表示,新協定將使得中產階級更加強大,為將近5億、認同「北美是自己家園」的人民創造良好的高薪工作和新機遇。

利益真是面「照妖鏡」,而陽光下也沒有啥新鮮事。不過,這事對中國的影響卻不容小視。


(二)

「今天是加拿大的好日子!」這話是加拿大總理克魯多說的。協定落地後,美加雙方都迫不及待地聲稱自己是贏家。

這事需要從兩方面看:一方面,協定能達成,對雙方的經濟都不是壞事,自然都可以稱贏家;另一方面,這也是宣傳的需要,如果誰承認自己是輸家,那選民很快就會用選票砸死他。9月初,美加之所以沒有達成一致,主要是特朗普嘴欠所導致。他私下炫耀,美國沒有作任何讓步,而加拿大「完全按照我們的條件」,他還洋洋自得地強調「這太有侮辱性」。

消息傳出後,加拿大上下群情激憤,搞得本來想讓步的克魯多也不得不硬起來。不過,也就硬了一個月,這事的熱度剛過,美加就達成了一致。看來,加拿大也就是嘴上說不要,身體還是很誠實的!

從媒體透露的部分協定內容來看,特朗普無疑是這場談判的贏家。

根據新簽訂的協定,加拿大同意向美國有限開放本國的奶製品市場,將該國160億美元奶製品市場中的3.5%勻給美國。不到6億美元的份額,金額不大政治意義卻十分巨大,農產品背後涉及巨大的選票利益,因此歷來都是貿易談判的「硬骨頭」。

當然,美國也向加拿大作出了「妥協」,一是答應保留原來北美貿易協定中的貿易爭端仲裁平台。二是答應加拿大享有260萬輛汽車的免關稅份額,不受保護國家安全的232條款影響。加拿大目前每年向美國出口100多萬輛汽車,260萬輛的上限幾乎不可能達到。

但我們應該看到,美國的「妥協」條款,此前本來就是加拿大免費享受的,如今有條件享受卻成了美國給加拿大的好處了,這就是特朗普最雞賊的地方。這一談判策略,我們看看特朗普自傳一書「交易的藝術」就會明白。

特朗普在書中談到做生意的四個階段:一是提出驚人的目標;二是大肆宣傳;三是決策反覆搖擺;四是獲得直觀的結果。他說:「一個遠高於預期的條件讓對手無從下手—反覆無常的變化給對手施加壓力—給出次優條件讓對手急於接受了事—達到最初想要的結果。」

美加這一戰,不就是「交易的藝術」在國家間的實戰演示嗎?


(三)

從媒體透露出來的協議條款看,加拿大雖然作出了讓步,但結果確實比特朗普當初提出的條件要好很多。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溫哥華方面稱自己贏了,也可以說得通。

對於加拿大,特朗普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並沒有下死手。一方面,美國的中期選舉即將到來,特朗普需要協定的成果給美國選民一個交代,爭取選票;另一方面,美國與加拿大畢竟是一條壕溝中的戰友,兩國之間更多的是利益之爭,而且貿易逆差不算大,點到為止即可。

更關鍵的是,美國一直瞄準的最大對手是中國,不宜與加拿大糾纏不休。

不管是美墨也好,還是美加也好,雙方間最大宗的貿易商品是汽車及相關零部件。美加之間關於汽車貿易的條款還沒有細化,但參照美墨之間的條款來看,新協定對加墨兩國影響不大,但對兩國之外的國家影響卻不小,而中國就是一個。

美墨雙方在協定中規定,汽車部件將在不同級別受區域內容配額限制,高價值的部件將享有75%的區域內容配額。協定還規定,即40%至45%的汽車必須由每小時工資16美元或以上的工人生產。看看這兩頂,就知道這是針對誰來的。

中國整車產業在世界的份額很小,對美國也構不成多大挑戰,但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在國際市場還是有很強的競爭力。新協定實施後,將對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造成巨大衝擊。通過這個協定,特朗普可謂一石二鳥。

美國整合北美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東亞的日本、韓國,以及歐盟諸國。日韓兩國大家也看到了,特朗普咳一下都能把他們嚇半天,美國整合他們不算難事。至於歐盟,美國可能就得費一番心思。畢竟,歐盟成員國眾多,利益訴求迥異,不好談。

即使歐盟的核心國家,德法兩國的利益都大相徑庭。德國的汽車業發達,而法國的農業發達,到底犧牲誰的利益,兩國到現在都沒有鬆口,更遑論其他國家,這也正是特朗普十分想拆散歐盟的原因。如果能與歐盟單個國家談,美國佔有絕對優勢,很快能談妥。

在本屆聯大會議期間,美日歐就11月份提交的世界貿易組織改革聯合提案達成一致,媒體稱這份改革方案主要將針對中國對WTO規則作出修改。阿爾法還是保持以前的判斷,不管是美加還是美歐,他們最終大概率將達成妥協。

中美之間的較量,從30億、500億到2000億,雖然規模已創出人類歷史的紀錄,但你們看到的也許是這場號稱史詩級大戰的前奏。中美之間的真正決戰,一定會發生了特朗普搞定北美、日韓和歐盟之後。


(四)

此前環球網發表了一篇專家的文章,題目叫「一場沒有經濟邏輯的貿易仗」。

即使特朗普不靠譜,但大國之間的較量,不會完全沒有邏輯。雖然沒有經濟邏輯,但一定有別的邏輯,比如政治邏輯。中美兩國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迥異,是美國和西方眼裡的另類,而更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是,中國僅僅用了40年時間,就發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當年的日本,就因為經濟上挑戰了美國的老大地位,華盛頓都毫不猶豫地進行打壓。經過10多年時間的較量,終於成功地將日本制服。全方位崛起的中國,雖然沒有爭霸之心,但美國卻有遏制之意。

看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明白特朗普為何會寧可犧牲眼前的經濟利益,也要對中國下手。即使在位的不是特朗普,換成希拉里或者其他任何人任美國總統,都會這麼做。只不過,採取的手段和辦法會有所不一樣。

奧巴馬在位時,採取的就是讓渡部分利益拉攏盟友,共同對付中國。而特朗普則採取威脅的手段,讓盟友向其讓渡利益,幫助美國對付中國。

特朗普算盤打得確實很精,但事情一定不會像他所設想的那樣完美。因為,其他國家最終雖然會無奈地選擇與美國妥協,但很難看出他們會有什麼理由選擇與美國一起對付中國,澳大利亞這樣的「死忠粉」除外啊。


這一點很好理解,以前奧巴馬採取贖買的辦法,讓其他國家幫美國對付中國,損失由美國彌補一部分,這麼做大伙兒還有可能看在面子和利益的份上跟老大上,但也只是有可能。如今,特朗普既讓小弟割肉還想讓他們當炮灰,天下恐怕沒這樣的美事。只要中國自己不犯混,美國想結成一個具有廣泛利益基礎的共同體,一起對付中國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此前中國不拉幫結派對付美國的英明之舉。輿論場上很多人鼓噪著要拉攏其他國家對付美國,其實這是一種弱者心態,強者不屑於把命運交給別人手中。這麼做,最終只會為別人火中取栗。舉例說明,如果中國為了對抗美國拉攏他的小弟,一方面讓特朗普投鼠忌器,不敢狠狠地敲詐小弟;另一方面則讓他更恨中國,出手變得更不理智。

恨不恨我們倒在其次,但他敲詐小弟狠不狠則與我們很有關。特朗普敲詐得越狠對中國越有利,心懷忌恨的小弟們在中美決戰時即使不倒戈,也肯定會選擇觀望,最過分的也就是出工不出力。小弟們不幫著美國對付中國,就是我們最大的勝利。

以中國今天的實力,美國想1對1取勝,恐怕只有特朗普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