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大馬教育文憑(SPM)應考生湯昱疑不堪考試壓力而返家自縊的新聞,為社會敲響了一記警鐘,現今的家長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學業成績,孩子本身是否也認為成績決定了其存在價值。

社會競爭越來越大,一些家長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來看待孩子在學業成績上的表現,認為應做好準備,以應付未來的競爭,卻無形中給孩子帶來壓力。

《東方日報》分別向家長及家庭輔導師瞭解,現代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學業成績,同時也探討孩子本身在對待學業成績上的態度。

愛心教育關懷基金創辦人及心理治療導師葉榮強接受訪問時坦言,確實有部分家長會比較關注在孩子的學業成績上,而忽略了在發掘孩子的興趣及專長。

「然而這些家長沒有想到,成績是不能斷定孩子未來的成就,他們對孩子成績表現上的要求,無形中影響了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而給了自己太多的壓力。」

他進一步指出,家長須明白,孩子不像成年人,懂得通過正確的管道來減壓,也不能以自己的角度來認為孩子讀書和工作不同,是沒有壓力的。

「一旦孩子缺乏正確的管道紓解功課上的壓力,可能會因為受同學的影響,而誤入歧途。」

葉榮強建議,家長應關注在孩子的興趣是什麼,通過興趣來發掘孩子的專長,因為唯有在進行有興趣的活動時,孩子才會更專注及用心。

他認為,家長不宜過度保護孩子,應讓孩子適當的參與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或運動來釋放課業上的壓力。

「多以孩子的角度來關心孩子,切勿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學業成績,例如認為別人的孩子為何那麼厲害,自己的孩子卻成績普通,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缺點。」

抽空陪孩子聊天

雖然社會上普遍有著成績至上的價值觀,然而,還是有不少開明的父母,認為孩子的學業成績並非教育成果的全部。這些家長反而更加關注孩子在學習成長過程中身心發展上的平衡。

家庭主婦李鳳嬋(43歲)告訴《東方日報》,實際上,她周遭的家長並非都只關注子女的學業成績,反而較關注子女個人價值觀及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快樂。

她透露,本身育有4名子女,最大的12歲,最小3歲。她平時都會鼓勵孩子多參與學校的課外活動,為了讓孩子能接觸課業以外的知識,除了參考書之外,也會選購一些課外讀物,例如故事書及畫冊來教育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

她鼓勵,家長應讓孩子多參與校內或者一些康樂團體所舉辦的生活營,讓孩子學習獨立。

她認為,現今社會不少家庭都是雙薪家庭,雙親能陪伴孩子的時間並不多,但無論多忙,也應儘量抽出時間與孩子交談,關心孩子所面對問題,並給予開導。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些好強,有些則害怕失敗,我們必須讓子女明白學業成績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面對失敗時的勇氣。」

李鳳嬋強調,失敗並非世界末日,而是成功的關鍵。讓孩子去面對失敗,灌輸孩子在哪裡跌倒哪裡站起來,才能讓孩子在未來更加堅強。

父母要認同 快樂學習最重要

家長反映,身為父母肯定對孩子有所期待,不能一概而論,但主要還是看孩子的性格及父母的態度,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育有一對子女的李修梅表示,家長用成績來衡量孩子一年來在學校的學習成果是無可厚非,但主要還是看家長自身的態度,因為這會對孩子帶來影響。

「父母對子女難免有期待,但是在看待成績結果上,有時候不宜太執著於好壞,反而是孩子考的不好時,應給予鼓勵,灌輸他們勇於接受失敗及從失敗中吸取經驗。」

她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及短處,身為家長不應拿子女來和別人的孩子比較。

「成績的好壞,並非代表一切,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否快樂,因為唯有快樂的學習環境,才能驅使孩子更樂於學習。」

她不諱言,一些父母為了孩子的未來出路,替孩子安排一切,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誰不望子成龍,但更應該抽出時間瞭解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所面對的問題,灌輸正確的價值觀。」

引導孩子抒發壓力

現今不少家長太注重學業成績,讓孩子以死背默記的方式,企圖通過捷徑讓孩子在學業成績上有亮眼的表現,卻忽視培養孩子基礎能力的重要性。

家長張漢文反映,現今的教育體系存在問題,小學1至3年級時,課業上常安排聽寫或默寫的方式,讓孩子死背,甚至連作文都是通過默寫的方式,試問這如何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

「當到了小學4至5年級時,作文跳脫了默寫的方式,必須靠學生的寫作能力來完成時,孩子根本沒辦法寫出一篇像樣的作文。」

閱讀激發好奇心

他說,不少家長投訴,為何自己的孩子在1至3年級時作文成績很好,但到了5年級時卻面對無法寫作文的問題。

他說,由於其妻子是教育工作者,深知學齡前是孩子打好學前基礎的關鍵,兩夫妻常陪兩名女兒一起看故事書,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有些家長會質疑,看那麼多故事書對孩子的將來會有什麼幫助,但是他們卻不瞭解,閱讀在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也能讓孩子學習寫作的技巧,或許難以在短時間內看到效果,卻能夠為孩子將來求學時打下基礎。」

他說,現今孩子的課業壓力很大,父母應扮演的是引導孩子如何抒發壓力的角色,而非加重孩子的壓力。

「當然,誰不對孩子有所期望,但太多的壓力往往適得其反,每逢學校假期,我們都不讓女兒接觸課業上的功課,而是帶她們到戶外活動,抒發壓力,也藉此培養親子關係。」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