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聽不見而已!」有研究顯示,聽力退化的長者,因為無法正確判讀他人所說的話語,很容易雞同鴨講,久而久之,會變得比較封閉,甚至拒絕社交活動,進一步讓大腦的認知功能退化,因此,維持好的聽力,有助於延緩大腦退化。

檢視相片

別輕忽聽力問題!聽力差,大腦退化速度快 這樣做預防

更多

75歲的鄭老太太聽力不好,家人帶她去治療,醫師建議配戴助聽器,鄭老太太卻非常抗拒,覺得聽不清楚也不要緊,家人叫她經常聽不到,和朋友互動也搞不清楚別人說什麼,講話有一搭沒一搭,久而久之,索性懶得出門,讓家人看了好擔心。

聽力與心情、心智能力密不可分!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部耳科主治醫師黃啟原表示,當聽力逐漸喪失的時候,對於外界聲音的感受力變差,在吵雜的環境下的聽覺辨識力更會大幅下降,這也是老年患者常抱怨在眾人交談的場所,常「雞同鴨講」的原因。

聽力差,除了溝通能力變差之外,老年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也會因而下降,造成情緒低落或合併心智能力提早衰退。黃啟原表示,視力、聽覺都與大腦活動密不可分,視力、聽覺等於是「輸入來源」,當輸入源減少了,大腦就容易退化得快,影響社交活動和意願,在惡性循環之下,更加速老化的過程。

聽力與大腦活動密不可分

新竹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薛婉儀指出,「聽力不單是聽力而已,還與複雜的大腦活動密不可分。」當人聽到聲音,首先由週邊聽覺神經察覺(detection),接收到聲音訊號後,傳遞到中樞大腦皮質區,去辨別各種聲音有何不同,辨識各種聲音的性質,接著進一步理解聲音的意義是什麼,最後做出適當的反應。

有人只聽到聲音,卻無法理解內容,可能是聽神經退化,只聽到嗡嗡聲;或是老人家聽力退化的時間太久了,聽力刺激已經越來越少,最後導致中樞聽覺處理皮質功能退化,大腦無法理解接收到的訊號。

薛婉儀表示,聽力退化的患者若未即時治療,時間越久,與人溝通意願會變低,很可能因為聽不清楚而會錯意,或是溝通費力困難,或是根本聽不見,容易導致社交退縮,或是一開口就吵架,生活圈越來越小,影響生活品質,心智功能也會隨之降低。

檢視相片

別輕忽聽力問題!聽力差,大腦退化速度快 這樣做預防

更多

重聽提高失智風險達5倍

黃啟原表示,不少文獻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聽覺中樞會退化,接收到的刺激也會減少,因此,容易影響活動意願、溝通力與認知能力,同時也易合併情緒問題等,這些因子皆可能間接提升失智的風險。

美國學者Frank Lin等人曾於2011年發表一項研究,他們追蹤了639名民眾超過10年,結果發現,聽力障礙確實會加速認知功能下降;因為與聽力正常的人相比,輕度、中度與重度的聽力障礙者,罹患失智的風險分別高出約1.89倍、3倍與4.94倍。

Frank Lin等學者認為,聽力障礙使得大腦需要花費更多的認知資源,來理解感知到的聽覺資訊,因此,可能影響工作記憶或是其他認知過程,甚至進一步影響日常生活、社交,久而久之,就會達到失智症的診斷標準。

其他國際上相關的研究也不少,包括有聽力問題的人的智力明顯受損時間,較正常聽力者提早了3年;聽力受損者的衰退速度,比聽力正常者快30~40%。綜上所述,聽力受損的程度越大,心智功能衰退的幅度也越大,聽力損失越糟糕,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就越高。

台灣有100萬老年聽損人口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300萬以上,老年性聽力障礙的問題更是值得關注。老年性聽力障礙多半是因年齡增長所產生的生理退化現象,或其他外在因素造成聽覺器官加速老化所導致。

老年性聽力障礙發生的年齡大約從50歲開始,文獻指出,50歲至65歲的年齡層中,有1/4的人開始出現經微的聽力障礙,剛開始的聽力障礙屬於非常輕度,很多人不會留意;過了65歲,大約有1/3的人的聽力會越來越差,最明顯的是電視聲音或講電話聽不清楚,經常問:「你說什麼?」有些類似的聲音會混淆,例如數字4與10分不清楚,這時自己或家人才發覺聽力退化了。

再年長一些,70歲以上,40%的人有聽力障礙;85歲以上的人,則有一半以上會出現聽力方面的問題。如果依人口比例推估,台灣目前約有100萬的老年聽損人口,為數眾多。

黃啟原表示,影響聽力的原因很多,聽力障礙分為傳導性、感音性、混合性、中樞性等類型,其中以感音性的患者最多,常見的原因則有噪音刺激、先天性聽損、自然衰老、感染、藥物作用及腫瘤等,一般情況可以配戴助聽器改善,極重度者則需要實施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檢視相片

別輕忽聽力問題!聽力差,大腦退化速度快 這樣做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