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君說:三天後就是國慶長假。一個話題又被熱議:要不要向學校老師請兩天假,提前帶孩子錯峰出去旅行?或者10月8號和9號請假,孩子晚兩天回學校?因為扎堆出行和返城的感覺實在太恐怖。 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卻讓無數家長糾結:一方面,生活和旅行體驗也是學習,另一方面,服從學校規則又是常識。今天我們重新分享一位台灣媽媽的熱文,觀點供參考,也歡迎在右下“寫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事情是這樣的:先不說出門遠行,就我們家附近新開了的那個兒童樂園,聽聞每天都是以千人計次進場,真的搶手到爆,女兒幾次都進場未遂。先不說等到長假的時候帶女兒去好好玩一玩,就是周末,也是人滿為患。一向愛玩嘗鮮的我,於是對女兒說:要不媽媽向你的老師請一天假吧,我們錯開高峰,帶你過下癮,否則半年之內一定都是這麼擠死了。沒想到,這個話題,引出一場討論,好戲開始了。
▋女兒的回答“我不喜歡跟大家不一樣”
我預期女兒會高興地跳起來抱住我,但是“戲並不是這樣演的”,她冷冷地看了我一眼,“我不想請假,我覺得這樣不好。”
被潑了冷水的我摸不著頭腦:“哪裡不好?會怎樣嗎?”
“這樣還要補功課,而且老師應該不會答應。我們不能周末去嗎?”果然是謹慎不愛變化的個性,對女兒來說,這樣的安排似乎先帶給她困擾。
“當然可以周末去,但是我以為你不喜歡人很多很擠的感覺,而且媽媽也覺得這樣比較能夠放鬆好好地體驗。上次你腳扭傷請假三天的功課也很少,這次只有半天,功課應該不是問題吧?”我小心翼翼地回答。
“是這樣沒錯,但我就是不喜歡跟大家不一樣。而且要問老師,老師一定不高興、不答應的。”看來,對老師反應的顧慮才是問題的核心。
“沒關系,你再想想。你覺得好、答應了,媽媽才會這麼做。別擔心。”我暫且不做決定,因為她的回答引發我更多想法。
▋為何上了小學,就要雙重規則?
我打算先問問一向比我開明的老公意見,沒想到他聽完竟然和女兒如出一轍:“不能周末去嗎?我也覺得請假不太好。”
先壓抑著下巴快掉到地上的反應,我反問:“什麼不太好?為什麼啊?”
這輩子都是循規蹈矩的優秀學生想了想:“就覺得上課請假出去玩怪怪的。”
我繼續追問:“但是去年幼兒園請假兩個禮拜去台東旅行,你卻贊成?”
“恩,也許我覺得幼兒園和小學不太一樣吧。幼兒園時期就是讓小孩開心玩啊。”
我沉默了一會兒才回答:“開心是一輩子的事情,為什麼上小學之後就忽然跟幼兒園標准不同呢?小學的課業的確比較多,但是小孩的學習力也隨年紀增加啊。這次請不請假都沒關系,不過我們要想一下原則背後的根據是甚麼?”
老公一點就通,說想清楚後再來討論一下。好吧,我想聽聽老師的說法。
▋讓孩子最終評估,從而解開心結
隔天放學時刻,等老師都把學生送出教室了,我當著女兒的面請教老師:”老師,如果我們想請假出去玩或旅行,你覺得這個想法怎麼樣?”
老師想都沒想的回答我:“很好啊,只要爸媽有計劃跟孩子在一起,帶小孩出去看更多東西有甚麼不好?你們要請幾天啊?兩天?三天夠不夠?”
“恩,其實只是想請假避開人潮去兒童樂園,不是什麼大計劃啦。”我偷偷瞧了旁邊的女兒一眼,一如往常冷靜的她臉上沒有表情。
“沒問題啊,看甚麼時候再叫孩子提前說就好了。”老師爽快極了。
其實我刻意避免使用“可不可以”這樣的詞,因為我希望讓女兒知道,最後的決定是我們自己下的,我們可以參考很多人的意見,但不需要經過任何誰的“許可”才能做什麼事。
真的萬萬沒想到,這個問題挑戰的是每個人潛意識裡對孩子的期待、對教養的底線、對學習的定義甚至是對規矩的認知。好吧,今晚召開家庭會議。
老公首先發難問女兒:“先不管請假這回事,你到底想不想去兒童樂園玩?”
女兒立刻點點頭。
“那人比較多跟人比較少的情況到底對你重不重要?”我接著問。
“恩…..我真的不喜歡人很多的地方,我會很煩很緊張。”我對她的了解沒錯。
“兒童樂園人一定很多,那你想不想因為這樣放棄去兒童樂園玩?還是你可以等半年後也許人比較少一點?這樣也可以。”我認為她有權利決定不想去,她若想放棄,那麼我也無須多此一舉。
“我還是很想去啊。半年甚至很久,就像媽媽說的一樣,一定還是很多人。”女兒毫不遲疑。
“那麼除了請假之外,你有沒有想到別的辦法?”爸爸又再問。女兒沉默,搖搖頭。
“之前你擔心的問題,老師的回答你也聽到了,現在你自己作決定要不要請假去,因為你必須事後要補齊功課。”我最後請她決定。女兒點點頭。
我們當周五就請假了,帶女兒出去玩,那天早上十一點前就像包場一樣,沒遇到什麼遊客。老師後來說,當她跟全班同學宣布女兒今天請假是去兒童樂園玩的時候,全班同學發出“啊……好好哦”的嘆息聲,連老師自己都覺得很好笑。
▋任何生活和旅行體驗都該視為學習
我和老公之間的討論並未結束,我們互相給更多情境題,以確認共同建立的原則背後,所依據的價值觀能否前後一致、適用未來。比如說:
“小學一年級,請假半天也許影響還好,那麼如果到了六年級呢?你還會覺得可以請假去玩嗎?”
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玩”只是一個通稱,任何生活體驗或活動都該視為學習,如果我們認為游戲對孩子很重要,那麼不會因為上了小學、中學之後就變得毫無意義。若孩子本身沒有意願或興趣,我們不會主動安排,請不請假這個問題不會存在。
“這次剛好老師同意,如果遇到的老師持反對態度呢?”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答案。若老師反對的理由是會缺席某些考試或活動,那麼調整日期即可;若老師反對的理由是會跟不上功課,那麼我們就提出補救計劃請老師放心;若老師只是覺得就是不喜歡,那麼我們會更尊重孩子的意願,因為每天與老師朝夕相處的是她,她喜歡活動多過於承擔老師的情緒風險那就請假,若她評估後覺得沒有必要那就作罷。
有些活動機會錯過不再,有些活動哪年參加都可以,這也是評估指標之一。
我們最後達成共識:不再認為請假去玩是“荒廢課業”;尊重老師但卻不只是請孩子服從權威、請求許可,而是將所有因素攤開來分析討論,請孩子下最後決定。
人生就是一連串不同的選擇,取捨當中就是判斷。要不要請假提前出去玩是個有趣的題目,每對父母和孩子的家庭環境和價值觀不同,不妨哪天也來討論看看,沒有標准答案的情境題,也許能讓自己的教養原則更完整、更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