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坊間有種飲料,一個小紅瓶,有吸管,只能撕開錫紙封口,酸酸甜甜的,很多人都喝過,小小的一瓶,幾口喝完,卻給人大大的滿足。說到這裡,你一定會心地笑了:這不是益力多嗎?(又叫養樂多)


現在化妝品出了什麼小黑瓶、小棕瓶非常受各國女性朋友歡迎。但都比不上這個小紅瓶,幾十年都沒有升級包裝,不僅沒死,還賣成天下第一飲料。居然就創造了“一個單品,82年,年銷270億”的成績。

一個紅瓶闖天下,這根本就不是那些什麼小黑瓶、小棕瓶能夠比的,那這個單品究竟是為什麼能夠這麼執著卻又屹立不倒呢?這份從日本漂洋過海的味道,背後有些什麼樣的故事呢?今天孤單君就和大家八一八益力多的前世今生。


一開始,益力多是誕生於1930年日本一所實驗室裡面。當時的小日本身體還是比較差的,經常會受到霍亂、痢疾等消化疾病的困擾。

於是,有一個叫做代田稔博士,他是第一個成功培養出更厲害的乳酸菌,這種乳酸菌能夠經受人體胃部的嚴峻考驗,能夠順利到達腸道,並且促進腸道蠕動、吸收等balabala的作用。也就是今天廣告經常賣的“活著到達腸胃”。


這款乳酸菌在日本叫做Yakult,而在中國,廣東、香港、海南等幾個地方就被叫做“益力多”,而像北京、上海等城市則被叫做“養樂多”。據說這在知乎上,還引發過一次到底是叫“益力多”還是“養樂多”的南北撕逼大戰。

剛開始的益力多,雖然乳酸菌有用,但是味道卻不好,於是代田稔博士就加入了奶粉、糖、來做出現在大家都喜歡的味道了。

可能是因為加了奶粉,一開始大家都當它是奶吧,於是就跟鮮牛奶一樣,用玻璃瓶來包裝。直到70年代,塑料瓶裝工業發展起來後,就開始塑料瓶子取代,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小紅瓶了。


而發明這個小紅瓶的人,是當時的日本“設計巨匠”劍持勇先生。他希望瓶子的造型能表現出日本的傳統特色,於是就模仿日本特有的人偶“木芥子”的線條而設計的。


這款包裝設計出來之後,無論市場競爭如何激烈,都拒絕改變設計!因為益力多,作為一個產品單一的廠商,一開始的資源還真不多,尤其是在日本的海外市場,在韓國不如南陽乳業,在中國不如伊利、蒙牛。

但就在這種情況,正所謂萬變不如不變,任你多路來,我只一路去!益力多不知哪裡來的蜜汁自信,既不開發新產品、也不對包裝進行更改。於是,培養出消費者對這款單一產品的忠誠度。


據說,有一次在菲律賓,菲律賓小朋友說這麼一小瓶喝完覺得不過癮,要求益力多生產1公升裝的,但益力多就是不理他們。於是,菲律賓就有6萬8千個民眾在Facebook上面發起要求改包裝的請願。後來事情發展到,菲律賓當地廣播電視集團ABS-CBN都看不下去了,也開始為民請命,要求益力多改包裝。

但最後,益力多官方淡淡地回應了一句:只生產小瓶是為了能一次性喝完,防止喝不完放著滋生細菌、二次污染,同時活性乳酸菌數量也會下降。對普通人來說,一天一小瓶,所需的活性乳酸菌數量足夠。

哪一個企業不是希望自己的產品賣得越多越好,這麼頭鐵的企業還真是頭一個。


其實,益力多這麼頭鐵,這麼多年不求上進,但總能後發製人。在可樂都被稱為“肥宅水”瘋狂diss飲料的今天,卻只有益力多能夠沒被瘋狂diss,而屹立在便利店、超市的冰箱裡。它的成功秘訣是什麼?有人專門總結為兩點:

單一的產品,可以節省巨大的成本

不說日本市場,單說中國大陸市場,益力多錯過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機,是在2002年才進入大陸市場。這時蒙牛、伊利已經雄霸整個中原,而且在乳酸菌這領域,也已經有佔有的產品了。

在當時,有一款產品叫做“太子奶”的。這是依托現代生物工程、利用準無菌技術生產的高科技乳酸菌保健型乳飲品。還細分出了“日出”與“太子”兩個子品牌,與10多種規格的常溫乳酸菌角逐市場。

但和講究全面開花的中國企業不同,益力多只是全力推廣它的小紅瓶、而且只推廣一種乳酸菌。僅僅幾年時間,在2008年,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營業額達到4億,2011年更是達到20億!而剛剛說到的“太子奶”在2010年就破產,後被三元收購重整。


“益力多阿姨”的直銷模式

在廣州,有時候走在大街上,會有些騎著單車的阿姨會問你“靚仔,今日飲左未啊?”大家知道這些都是益力多的配送員工,她們大多是家庭主婦,做完家務後,她們都會賣一下益力多幫補家用。利用她們所在的社區的關係,客人多數是街坊朋友,通常在閒聊之中就賣出去了,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寶媽們在朋友圈做微商。


益力多進入大陸市場後,不是像伊利蒙牛那樣急於建立銷售渠道,而是打造這種靈活、又帶有人情味的“直銷模式”,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益力多就是這樣推廣和售賣出去。

據相關數據顯示:除去商場、超市和零售店等傳統渠道,在全世界每天銷售的2800 萬瓶養樂多當中,“養樂多媽媽”的銷售業績接近三分之二。


事情就是這樣,益力多看似是一款簡單的飲料,單一產品的背後卻是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每日阿姨們騎著單車,穿梭於大街小巷送貨叫賣,多了幾份溫馨的人情味。未來不知道益力多還會不會繼續“執著”下去,但總希望有人把健康和美味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