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過一幅令人感動的照片: 雨天,父親為背著小書包的兒子撐起一把黑雨傘,而自己全身淋得濕透。

但如果場景換到倫敦街頭,當人們看見這樣的背影,油然而生的感覺是:這應該是公立學校的移民家長吧

並不是什麼偏見,而是一個基於常識的判斷。英國多雨,上下學期間最常見的是要麼孩子和家長自己各打各的傘,要麼家長打傘,孩子蹦蹦跳跳不在乎那點小雨。

甚至還看見過一個近1米9高的爸爸穿著長呢子大衣,左手皮質公文包,右手高舉一把紳士傘,順傘而下的雨水不時滴滴答答澆灌著旁邊穿著雨衣自己在走的小女兒頭頂,父女倆都視以為常。

好像在英國就是這特點,孩子都像原野裡的樹木一樣,肆意生長。

這一特點在英國私立學校的教育體系裡,愈發明顯。

如果路邊走過兩對家長和小孩子,一對是旁邊的母親背著書包,牽著拿了一個體育包的小學生的手;另一對則是孩子背著書包,左手拿著體育包,右手提著小提琴,媽媽手裡拿裡一杯咖啡,或者,右手牽著自己的狗。前者多半是公立學校的學生,而後者則活躍在私立教育環境裡。

“窮養體”

說起來,現在英國私立學校的家長已經不是18到20世紀中那些非富即貴的“資產”階層,而更多的是中上收入的職業人士。

雖然他們放棄了免費的公立教育,每年花費稅後的1萬到4萬英鎊把孩子送入私立學校,但他們從來沒有希望這些私立學校提供“貴族”教育,最簡單的從孩子做起就是:自己的書包自己背,自己的事務自己打理。

來自英國校長協會的一則數據表明,目前英國私立學校學生每周平均運動時間長達5-6小時,是公立學校的一倍以上,而運動項目多達40種。

這些運動大多數是在體育場裡進行,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霜凍;其中還有各種各樣的課前、課後體育俱樂部,周末的比賽,不說住校的私立學生早上6點起去跑馬拉松、打橄欖球,許多走讀學生也得在早上7點半到校參加足球、英式籃球的訓練,課後也許還有到5點半的曲棍球、板球、網球俱樂部。

周六早上,許多私立學校操場上從8點起就聚焦著或比賽或訓練的孩子們,家長則大衣圍巾,抱著熱咖啡在旁邊觀戰。如果趕上小雨或者微雪的天氣,孩子們到回家時基本與在草地裡滾完了的五花小狗無異,恨不能直接扔到花園裡拿水管從頭至腳沖個痛快。

這樣的體育訓練大概在孩子們6-7歲就開始了,所以私立學校的學生和家長們早習以為常,基本上體育制服都會買兩套以上替換,運動褲3-4條(膝蓋磨破洞簡直太平常不過),普通運動鞋一年最少3-4雙,還有專門的跑鞋、足球鞋、室內運動鞋、等等,不一而足。 

而與之對比的是,雖然很多學校校服看起來高大上,但一般備一套足矣,而唯一的一所不穿校服的在倫敦最著名的走讀女校,學生們基本上穿的黑灰藍中性色,下面褲子配運動鞋,完全是私立學校十幾歲女生的標配。

也許這些女孩子們周末會去英國鄉村的花園大房騎馬,或者飛瑞士滑雪過周末,但起碼在她們上學時,她們的書包、裝扮,比任何一個年輕的十幾歲女孩都要平凡樸素。

再說在英國私立中學裡流行兩項全國性課外活動: 世界性挑戰(World Challenge)和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The Duke of Edinburgh’s Award),都是類似美國童子軍訓練的綜合項目。其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戶外野營,14歲到16歲的學生需要自己背著2-4天的食物、帳篷、日常換洗衣物不少於12公斤,分小組在野外爬山、遠足,全程沒有任何成人或者老師協助。

(2016年11月,英國愛丁堡公爵獎官方授權少年商學院成為中國運營中心之一)

這樣的遠足也許在盛夏的摩洛哥,也許在早春多寒雨的蘇格蘭,無疑是對體力和毅力極大的挑戰。但即使是在女校,從銅獎能堅持到金獎的學生們都能多達4成。

從4歲多開始自己背書包到7歲後堅持風雨裡參與運動,再到14、15歲遠足野營,這些私校學生對自己的挑戰頗與我們傳統的“勞其筋骨”、“苦其心志”有異曲同工之妙。

“富養心”

如果從中學畢業考試(GCSE)可考的項目來看,除了英語、英語文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這幾門必考課,還有眾多的選修課,比如38門外語(從法語到梵語)、27門人文科學(從歷史到公民教育)、18門藝術類(從音樂到電影研究)、23門科技類(從營養學到系統控制),以及19門其他(從統計到賽車),可以說現代社會林林總總,都在學校學習視野內。

就學校的課程設計而言,除了多方面保證孩子們的興趣發展,私立學校的必修課都差不多,比起公立學校主要是英語、數理化、外語、體育的必修課外,私立教育視野裡更增加了音樂、美術、設計、戲劇、公共演講、心理教育等。這些課程從兒童4歲踏進校門開始,一直持續到中考選科之前的14歲。

《每日電訊報》曾在一篇名為《私立學校——建立21世紀的特徵》中寫到,當倫敦西部15歲的男孩在飯桌上跟父母談論移民、經濟和慈善機構支出時;當某校推出“世界觀”的課程時;當漢普郡某校設立全部由學生經營的內部麵包店時,越來越多的私立學校把性格培養、職業技能、創新和獨立提高到比學術成績更重要的位置

隨便點開一家英國私立學校的網站,首頁都會有4-6個詞匯形容他們在培養什麼樣的學生。出色的學術成績、獨立、自信、個性發展、激發同儕、創造力和激情、責任感和尊重,等等。這些聽起來似乎空洞的形容詞其實是真正地被貫徹到了學校的教育中。

比如從小學起,各學校都有的至少每周一次的全校(年級)集會,一般都是由校長主持,分享並簡單評論一周內的國際、國內新聞,進入4-5年級,各校每年最少有一學期必修“公共演講”課,題目從政治、經濟、宗教到電影、化妝和個人愛好,每個學生自選一個感興趣的題目准備5-10分鐘的內容,而最後的演講在全班或者全年級進行,等於對目前的各種社會狀況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學生們在這樣的課程裡,不僅學到如何搜索、甄別信息,如何建立邏輯思考和辯論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一起建立著他們共同的價值觀。是為大道。

當然,就個人修養而言,也有小道。比如來自英國私立學校監察委員會2016年的報告顯示,平均8成的私立學校的學生能演奏一門樂器,4-5成演奏兩門樂器,而學校每年大小音樂會平均為10-30個,給這些小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提供了廣泛的空間。

體育是另一個重中之重,不管男校、女校,走讀還是寄宿,每所私立學校每學期的體育都是必修課,3個學期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提供包括足球、橄欖球、劃船、棒球、籃球、英式籃球、曲棍球、體操、游泳、羽毛球、網球、擊劍、壁球、排球、高爾夫、騎馬等在內的12-30種體育運動,可以說基本每個學生都能找到一項自己喜歡或者擅長的運動。因此私校出身的奧運選手一直是英國體壇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前兩屆奧運會的獎牌得主分別有36%和33%來自私立學校。

美術、戲劇和外語也一直是私立教育中用來培養“小道”的課程。雖然一直有批評意見說英國人是最不擅長外語的民族,但在私立教育中,外語學習一直是和該國的文化相關聯,所以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中文、德語等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們的國際眼界。

同時,大多數進入私立學校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寬裕,因此學校也提供各種與學業相關的假期旅遊。

比如學拉丁語時有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博物館之旅,學西班牙語去巴塞羅那寄宿家庭游學,地理課可以在短假去冰島看極光,學音樂到聖彼得堡去參與俄羅斯管弦樂團,學戲劇的去紐約百老匯,物理愛好者去美國航空航天局,等等。這些學校老師帶隊的短期游學無疑在相關專業上讓學生們更具國際化視野。

不僅要成績好,更要有幸福感

因此,2016年在一項由AQR主持的英國私立學校軟技能發展和心理韌性研究結果表明,英國的私立學生們除了有優良的成績,具有幸福感和良好的行為舉止,還能更有彈性地處理挫折,對學習的態度也更開放。

這個結果是基於對39所私立學校9000名學生的定量研究得出的。其中4C(控制、承諾、自信、挑戰)一項與公立學校(取樣自32,000名公立學校學生)對比結果如下表:

4C的具體指向:

控制

  • 人生控制 – 我真的相信我可以做到。 我相信我掌握了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
  • 情緒控制 – 我可以管理我的情緒和他人的情緒。

承諾

  • 目標設置 – 我承諾做到。 我喜歡實現目標,並能為自己設定目標。
  • 實現 – 我會履行我的承諾,實現我的目標。

挑戰

  • 冒險 – 我能延伸自己的視野去歡迎新事物。 我不害怕新事物。
  • 從經驗中學習 – 即使挫折也是學習的機會,如果第一次沒成功,我會再試一次。

自信

  • 能力 – 我相信我有能力做到,或者可以獲得能力。 我對他人幫助的需求較少。
  • 人際信任 – 我可以影響他人,也可以與他人互動。 如果需要,我勇於表達自己立場。 我也會向別人詢問問題。

不是精英教育

是培養全面的社會公民

不止一位教育工作者提起過,英國的私立教育不是“貴族教育”,也不是“精英教育”,但卻培養了獨立自主、優雅自信、內心充盈的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少年。

在14世紀開始,英國成立第一所私立學校時,其實是當地教會按照軍事訓練的原則,把小男孩們聚集起來,脫離他們父母和家庭,為英國的軍隊培養後備軍。後來慢慢發展到給所有不能負擔私立家庭教師的中產階級提供基本的國立教育,到現在,私立教育體系內的工作者以培養全面的社會公民為己任,這才有了目前英國私立教育的理念和體系,或者說歸根結底是英國的私立教育哲學。

那麼以他國為鏡,我們用來正衣冠還是明得失呢?

獲英國愛丁堡公爵獎官方授權的少年商學院,今年7月聯合英國最專業戶外營地教育之一Kingswood,邀請不超過30位10-15歲中國青少年前往英國,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齡人同組學習和生活。專業語言訓練+戶外探索拓展+跨學科文化體驗,三大模塊共14堂課程,體驗原汁原味的“英倫領袖成長計劃”。每位報名同學須經過電話面試,完成這一計劃將獲雙證書,為未來留學之背景提升增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