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學習,可能很多家長都會想到要與識字、背誦、計算、畫畫、練樂器等掛鉤。而且,只有孩子有所表現,讓我們看到他確確實實“學會了”某些東西,能夠輸出給家長看時,我們才會心安,才會覺得學習確實卓有成效。

孩子3 歲前還好,大多數家長還算鎮定,一般不會過多地糾結於學習的事。一旦過了 3 歲,很多家長便沉不住氣了。

到這個階段,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抱怨:“我們家孩子不愛學習,頭痛死我了。教他幾個字,他都不往心裡去,好不容易記住了,過幾天又忘了。”

“一首古詩詞,教了他N遍,他都記不住。愁死我了。別人家孩子學東西怎麼就那麼快呢?”

“一本書讀不了兩頁,他就跑一邊玩去了。將來上學可怎麼辦?”

這些孩子好歹還會順從父母,只要父母提出要求,他們都會有所響應,雖然免不了有敷衍之嫌。碰上那些更有個性的孩子,他們連敷衍都懶得敷衍,甚至會公然與父母對抗,讓爸爸媽媽更加頭痛。

在幼兒園什麼也沒學會?

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這種情況就更明顯了。尤其當看到別的孩子學會了很多東西,而自己的孩子看起來什麼都沒學會的時候,想要鎮定,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

孩子入園後,經常有家長咨詢:“別的孩子上了幼兒園,回來就會背很多古詩詞、兒歌,我們家孩子上了一年幼兒園了,怎麼什麼都沒學會呢?”

每次聽到家長們如是抱怨,家長都會替孩子感到委屈。當家長和老師刻板地去“教”孩子東西的時候,對他來說,這是多麼無趣的事情。這樣的方式不僅不適合他們,還會讓他們有受罪的感覺。

最好的學習是玩耍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學習不是別的,而是玩耍。玩耍時,他們的每個腦細胞都處在活躍狀態,他的每一種感官都全然開啟,這才是他吸收力最強盛的時刻。

正如前文提到的,因為孩子有一心多用、照相式吸收信息、在運動中學習等本能,讓他們多多玩耍,給他們營造一個富有吸收力的環境,而不是逼著他們安靜坐下讀書、背誦等,他們的潛能才會被充分發掘出來。如果老師和父母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更多的孩子,就會發現,真正讓孩子們念念不忘的,是那些帶給他們愉悅體驗的活動。甚至很多的細節,他們都了如指掌。

讓孩子在玩中學

有的朋友可能會發問,你的意思就是要讓孩子傻玩?只要傻玩了,他們自然就學到很多東西了?如果是這樣,那倒也省心,放養就好了。當然不是這個意思。

孩子需要有自由玩耍的時間,老師也需要觀察他玩耍時的情況,適時而不著痕跡地融入一些教育元素,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空間。如果父母能創造性地融入孩子的游戲,他們就會在開心玩耍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吸收更多東西。

實際上,孩子們對什麼都感興趣,前提是,給予的方式要恰當。只要不給孩子壓力,背誦也可以是個游戲。比如,在孩子玩耍時,偶爾放點古詩詞、兒歌、古典樂作為背景聲音,他自然就會關注,關注了就會吸收、內化,某天突然大批量輸出。當然,這樣的背景聲音再好,也不能一天到晚響個不停,而要有所節制。再比如,我們跟孩子游戲時,用古詩詞Rap(說唱),或者打著節奏融入其他游戲活動中,都為孩子記憶這些提供了機會。

總之,只要不給孩子壓力,讓一切自然而然融入游戲中,孩子就會在開心玩耍的過程中學到很多。而家長,若抱著放鬆的心態面對孩子學習這件事,就會少很多焦慮。沒有焦慮,家長就不會急迫地鞭策孩子,親子雙方便都處在放鬆、愉悅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家長才可以傳遞給孩子更多的正能量,幫助他們走得更高更遠。否則,因為家長方式不當,反而可能扼殺孩子自主學習的慾望與熱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