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好的孩子有能力調動五感來找出一些蛛絲馬跡,然後知道怎樣的言行舉止在和別人的互動中是有分寸的,是被接納的。
相反,孩子的負面情緒太多,內在很亂,他就沒辦法在最好的年齡裡鍛煉這些分辨能力。
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女士在大量觀察中發現,父母親對於孩子力量的掌握、知識的學習一般都很有耐心,比如孩子學走路,可以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反復練習,父母給了他很多時間和耐心,但對於情緒的學習,父母親卻沒有那麼多耐心讓孩子跌倒、受傷、感覺疼痛,然後再學習。
這可能是基於我們的一個錯誤認識:孩子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如果孩子表現出膽小、生氣、嫉妒,我們就會認為自己這個媽媽當得不夠好,所以總是企圖避免和掩蓋這些情緒。
不舒服的負面情緒,要提醒孩子什麼事情需要改變,這樣他才有機會去學習應對、處理的方式,學著改變自己的想法,改變目前的狀態。
一、孩子有情緒後,通常會有兩種表現:
01隨意發洩出來,傷害別人,最後導致別人排斥他,人際關係出現問題。
02用生命力來壓抑情緒,導致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受到幹擾。
二、如何進行情緒管理呢?說起來也很簡單,一次完整的情緒管理訓練一般包括下面的五個步驟:
第一步:覺察到孩子的情緒
這種覺察情緒的能力是進行情緒管理訓練的基礎,它包括兩個部分:首先是感知自己的情緒,其次才是感知孩子的情緒。
培養自我情緒感知能力,不僅要感覺到某種情緒,還包括接納自己的情緒。因為一個准自己發怒的母親,才有可能准許孩子有同樣的情緒;一個認可自己悲傷情緒的父親,才更可能坐下來聆聽孩子的悲傷。
你可以相信,任何父母都可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會犯錯,會向孩子發脾氣。不過,在你發脾氣後,千萬不要錯過回頭修復關係的時機,請你一定要選一個合適的機會,告訴孩子: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是怎樣的感受,而此時你又是什麼感受。這樣做的意義不僅在於重建情感連接,還在於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如何處理後悔和傷心等情緒的榜樣。
對孩子的情緒保持警覺的父母,往往能夠通過孩子在角色扮演遊戲中表現出的恐懼,看見孩子真實的情緒,繼而跟進這些情緒,給孩子以安慰。孩子的緊張情緒還可能通過其他方式表現出來,比如暴飲暴食、厭食、做噩夢、蕁麻疹、頭疼、胃痛等方式表現出來。
第二步:把握機會
現在,請大家回想一下,當孩子發脾氣時,碰到困難時,成績下降時,和好朋友鬧翻時……你們是怎麼做的?你們是因為孩子而焦躁?還是理解孩子,和孩子共情?
其實,一個孩子在傷心、生氣或害怕時,是他最需要父母的時候。認同孩子的情緒的時候,我們其實也在教孩子如何安慰自己,這個安慰自己的能力將讓他受益一生。
很多時候,我們都盡力避免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以為它會自然消失;或者不把孩子的消極情緒當回事兒,總覺得小孩子哪有什麼煩惱,他們就應該天天樂呵呵的才對。但事實上,根本不是不那麼回事。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標注自己的情緒,只有當孩子感到被人理解時,消極情緒才會逐漸消融。
而且,我們做父母的,需要有一雙閃亮的眼睛,當孩子出現細微的情緒時,我們就應該積極應對,而不是等到他進一步升級。
比如,12歲的孩子因為最好的朋友得到了他在球隊渴望的位置而妒火中燒,你最好幫助他把這種“嫉妒”的情緒說出來,而不要等下周兩個孩子見面時讓這種情緒升溫、沸騰。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父母和孩子有順暢的親子溝通關係和固定溝通的習慣。
第三步:傾聽與認可
當把孩子情緒化的時刻,當作與孩子增加親密感並教他如何解決問題的機會時,我們就準備好進行情緒管理訓練的下一個步驟了,這個步驟或者也是情緒管理訓練中最重要的一個,那就是:感同身受地去傾聽。
真正的感同身受的傾聽,需要我們認真地聽,在聽的時候懂得用眼睛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捕捉他們情緒發出的信號;懂得通過自己的想像力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體會他們所處的情形;懂得用安慰性的話語、不帶任何批評地去回應自己所聽到的一切;懂得幫助孩子標注自己的情緒;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孩子體會到的一切。
問題是,我們似乎很難做到每次都感同身受地傾聽。我們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忽略孩子的一些感受。記得有一次,我兒子正在跟我分享他改裝拼接飛機的心得,正好那時我腦子裡想著別的事兒。對於他的每一句“是吧?”,我都機械地回答“嗯”。他看出了我的不專心,生氣地拉我的手,“媽媽,你不能只說‘嗯’,如果你再說‘嗯’,我就再也不跟你說話了。”我這才意識到自己的不專心。
其實,高品質的傾聽是需要技巧的。
❶ 關注孩子的身體語言、面部表情和姿勢;
❷ 與孩子眼睛平齊,深呼吸,放鬆,專注,讓孩子覺得,你把他的想法當回事,並願意在這上面花時間。
❸ 避免提出一些你已經知道答案的問句,比如“是誰把燈打碎了”,這樣的問句看起來是個圈套,孩子為了自我保護,很容易撒謊來推卸責任。
❹ 簡單地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往往比提出試探性的問題更有益於對話的展開。句式是“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情緒。
第四步: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在孩子感受到情緒時,幫他們為情緒貼上標籤,或者說,幫孩子給他們的去情緒起個名字,如嫉妒、緊張、擔心、傷心、生氣、害怕。這些詞語幫助孩子把含混不清,令人害怕、不適的感覺變成了有界限、可以被定義的事物,並逐漸認識到,它們的存在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經歷憤怒、傷心和害怕等情緒,並完全能夠獨自應對。
為情緒貼標籤這個環節離不開“共情”。當看到孩子眼力充滿淚水是,我們可以問道:“你感到很傷心,對嗎?”如此一來,孩子不僅理解了自己的情緒,並且知道該用什麼詞語表達自己這種強烈的情緒了。而且,孩子越能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就越能促進情商的發展,所以,能幫孩子一語中的地貼上情緒標籤就非常重要。
第五步:劃定界限,解決問題
可以說,在情緒管理訓練法中,前四步都是鋪墊和基礎,而這一步是一個昇華。如果沒有完成前面的四步,直接解決問題,那麼往往事倍功半;而如果只做完前面的四步,而放棄了這一步,那麼可能孩子的情緒當時也得到了緩和,但是很多問題最終並不能得到解決。就像看《頭腦特工隊》,總覺得意猶未盡。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個環節需要怎麼做吧!
分為5個步驟:
❶ 劃定界限,告訴孩子情緒雖然沒有錯,但行為不正當;
❷ 確認目標,引導孩子進一步認識自己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他想要通過剛才的行為獲得什麼結果;
❸ 引導孩子思考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個步驟推薦用頭腦風暴的方法;
❹ 評估解決方案是否可行,你可以問孩子“這個方法合適嗎?”“別人會有什麼用的感受呢?”
❺ 協助孩子選擇一個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