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城牆:台灣澎湖海底遠古文明之謎 在台灣澎湖海底,呈現遠古文明,據部分專家推測是人工建築的石牆,可能是古代城牆的部分遺跡,特別是台灣附近海域第一座沉城遺址,如1976年發現了虎井沉城,跟這個新的水下發現僅僅相隔一百里,兩遺跡間是否有聯繫? 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籌備會的潛水成員,在2002年7月,在澎湖東吉島附近海域發現了一座水底古石牆的遺跡,成為台灣海域附近繼虎井沉城之後最受矚目的一個疑似古沉城遺跡。 這座疑是人為建造物的水下石牆的、整體建築原來形貌、功能不明,至於它到底是人造建築抑或自然形成的海下產物,都還是個謎。 台灣澎湖 石牆發現後,有人推測它的年代在六千年以前,有的推測在一萬年以前。這些考古上的問題,都有待學界,尤其是考古的城址專家作更進一步研究判斷。 澎湖海底呈現遠古文明 這座疑似人工建築而成的石牆,在東吉嶼西北側,水深二十五米至三十米之間。石牆的平均高度約一公尺,寬度約五十公分左右,長度約一百米,呈東西走向。 聲納掃瞄資料顯示,這裡有同樣的牆約四至五道。潛水人員實地探勘並發現,牆面部分的小凹洞還夾雜著小卵石。潛水人員發現的這個結果,部分專家推測這是人工建築的石牆,也是古代城牆的一部分遺跡。 尤其,台灣附近海域第一座沉城遺址,1976年發現的虎井沉城,與這個新的水下發現相隔僅一百里左右,兩個遺跡之間的關聯引人遐想。曾有人推估虎井沉城年代可能在七千至一萬年前。 當時有人認為古沉城為澎湖桶盤、虎井特殊的柱狀玄武岩節理地形,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沉城假像。但有地質學家研究表示 ,城牆很直又很長,很有可能是人造的。 而虎井古沈城中堆成沈城城牆的玄武岩,每塊岩石大小不一致、角度垂直、石頭縫隙間 又有填充物;外城牆凹口呈十字行,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築的水準。 由於當年該區仍屬軍事管制區,國際媒體進去不了。直至民國八十五年,日本朝日新聞等媒體才獲獲得批准進去拍攝。 虎井沉城 虎井 沉城畫面在日本曝光後,引起相當大的轟動,考古學界不少認為其與琉球與那國海底發現的祭台,有同工異曲之妙,都屬七、八 千年前的巨石文化。 去年八月間,英國古文明學者漢卡克曾會同中、日人員實地潛水探勘後,指出:大自然對東西、南北走向沒有興趣,但人類 建築卻很講究方位。 推斷虎井古沉城可能來自冰河時期 虎井海底沉城的石塊呈現十字形南北向與東西向方式排列,其方位正好是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並且由於搭 建城牆的一塊塊大石頭,表面都很平滑,其接縫處平整的程度可以將刀子[插·入],這一定是人造的,而非不是自然力量所能形成。 同行的日本學者大地舜也同意漢卡克的說法,並推斷虎井古沉城可能來自冰河時期。 若情況屬實,虎井沉城是在早於人類歷 史的冰河時期所建,年代可能上溯至一萬二千至一萬八千年前,可謂考古學上重大發現,不僅改寫台灣史前歷史,更是世界重要 史前文明考古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