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很火的一首歌曲《媽媽之歌》。這位歌曲的作者是3個孩子的母親,她將自己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每天,你的家裡是不是也會上演這麼火急火燎的一幕。媽媽們急的團團轉,可孩子呢,當沒聽見似的,該怎麼磨蹭就怎麼磨蹭。面對孩子的磨蹭,家長們通常有幾種反應。

1.祖宗啊,現在都幾點啦,你要拖到什麼時候啊?2.我說你能不能老老實實坐在這寫作業,認真點,這麼簡單的題怎麼還錯?認真讀讀題有那麼難嗎?3.我從幾點就開始叫你起床,你就是不起。又沒吃上早飯吧,你就餓著吧。

但是,如此碎碎念真的有效嗎?

你越催,孩子越慢

有件事說出來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相信,多數做事拖拖拉拉的孩子,都是被"催"出來的。

1

早上送女兒上學回來的路上,看到一位媽媽不停地數落孩子:

「早上催了你多少遍?從7點開始叫你起床,你看看現在幾點了?8點了!」

「飯也沒吃上,你就餓著肚子吧!」

「現在已經遲到了,看老師怎麼罰你!」

我看向那個一直低頭不語的孩子,他看上去不過才3歲多一點。這麼大點的孩子,每天要準時起床,一定是件痛苦的事吧。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孩子3歲之前的磨蹭,其實並不是真的磨蹭,他只是還做不到。

當我們要求孩子不要再磨蹭,甚至對孩子的磨蹭發飆時,你可曾想過是自己誤會了孩子?

研究表明: 2歲之前,孩子是沒有時間概念的。他們完全活在當下,不會回憶過去,也不會焦慮未來。

大約到了3歲左右,孩子對時間的先後才有了初步認識。但僅僅限於分清過去、現在、未來這樣大段的時間。這時你對孩子說「10分鐘後出門」,他是完全聽不懂的。

孩子大約在4歲以後能夠描述昨天、今天做了什麼事,但是具體到什麼時間也不是很清楚,這需要一個慢慢引導的過程。

所以,在孩子還分不清時間的時候,去要求孩子在特定的時間裡一定要完成什麼事,這其實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

2 催促孩子並不能真正地解決孩子磨蹭的問題,往往是:越催孩子越磨蹭。 這是為什麼呢?

催促暗示孩子:你可以再磨蹭一會兒

有過經驗的媽媽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催促孩子時,只有當你真的瀕臨發火或是已經發火時,孩子才會行動。

因為,習慣於被催促的孩子,心裡都會有這樣一個三步曲:

第一遍促催時,大多數孩子是不會在乎的,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只是在打個預防針,反正還會再催的。

第二遍催促時,孩子預感到媽媽可能會發火,於是抓緊最後的時間再玩一會兒;

第三遍催促時,孩子知道媽媽真的要發火了,再不行動可能會被懲罰,於是才會開始行動。

催促孩子實際上是在告訴孩子:在我沒發火之前,你還有時間再磨蹭一會兒。

經常被催促的孩子,易習慣於依賴

催促的另一層含義其實是:媽媽一定會在我身邊盯著我。

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吃飯時,你不看著孩子,他就不吃;寫作業時,你不在身邊,孩子就不做。

所有事情,你不在身邊嘮叨著,孩子就沒有行動的動力。

如果一些媽媽催孩子催不動,乾脆直接動手幫忙,那孩子內心就更有依靠了:反正上學不會晚、反正媽媽會幫我收拾。

孩子的磨蹭 往往就是被這樣催出來了。

3當孩子磨蹭時,先不要急著催他,你可以試著這樣做:

告訴孩子:先做什麼,再做什麼

當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時,不要跟孩子說: 「不許玩玩具。」 你可以告訴孩子: 「先吃飯,再玩玩具。」

因為,此時,孩子的興趣點不在吃飯上,越是禁止,孩子越是想玩。

這個方法適用於孩子的很多拖延行為。比如,告訴孩子:先洗澡,再講故事;先寫作業,再玩。

這是一個慢慢引導的過程,既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又可以暗中幫孩子規劃時間。

一次只下達一個指令

一次不要讓孩子做太多的事。比如,孩子在睡覺前,不要一開始就告訴孩子: 「準備洗臉刷牙睡覺了。」

而應先對孩子說: 「現在,我們來洗臉吧。」等孩子做完以後再對孩子說: 「現在,我們來刷牙吧。」

再比如,出門前不要說: 「把衣服穿好,準備出門了。」而是要一步一步告訴孩子: 「先把外衣穿上」「可以把帽子戴上」「我們來穿襪子吧」。

穿衣服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個大指令。我們指的是所有的衣帽都穿戴好,孩子並不會分解那麼多的動作。

因為孩子的記憶力有限,太長的指令記不住。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情況:你催了半天,孩子還在發呆,很可能就是孩子消化不了你的指令。

想起網上曾經很火的一首神曲《媽媽之歌》,整首歌的內容都是媽媽急切的催促: 「快點、立刻、馬上,來不及了!」

當生活中的碎片被定格在小小的鏡頭前時,你有沒有發現,原來自己曾催促孩子做過這麼多的事。

而這些事似乎每一件都是圍繞著成人的節奏,又有哪一件是孩子自己的節奏呢?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太磨蹭,而是我們太著急。孩子的動作和步驟,又怎麼能跟得上成人呢?

磨蹭是孩子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只有在心裡認同孩子的磨蹭,放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感受時間、感受規律,孩子才會真正的成長。

允許孩子慢慢長大,是我們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