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腸胃疾病依照症狀位置分為「上、下」
功能性腸胃疾病是指一群會反覆發作,卻無法以解剖、結構性病變和生化檢查異常來解釋的胃腸症。上─喉嚨有異物感、胸悶、胃食道逆流。下─大腸激躁症。這類患者的症狀可能複合式地存在,例如:有些人有胃食道逆流,又合併大腸激躁症,有人焦慮不安,同時又有頻尿(間質性膀胱炎)症狀,但仍會以一個最主要而明顯的症狀(可能是腹瀉、便祕,或是頻尿等)來呈現。
一般來說,功能性腸胃疾病好發在女性身上,尤其是人生早期有不快樂經驗者。雖然病因不是器官真的出現障礙,但對生活品質的影響不容小覷,常會造成更大的困擾,例如常腹瀉會使人無法正常上班上課,常頻尿導致無法出遠門。雖然這些疾病是功能性的問題,可是近年來隨著腸道菌叢、免疫學和神經內分泌學的進步,認識也就逐步增加,治療上也有長足的進展。
什麼是大腸激躁症?
在功能性腸胃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大腸激躁症(IBS),大腸激躁症(IBS)的定義如下:當患者並沒有結構上的病灶,最近3個月至少每週1天出現反覆的肚子痛,並伴隨下列2或更多個條件:
①和排便有關。
②排便次數有改變。
③大便的外觀有改變。在歐美國家其盛行率約是10∼15%,更是職場病假中僅次於感冒的一種病症。
在台灣,發生率是10∼20%,腸胃科門診中,約有1/4∼1/2的病人是大腸激躁症患者,國內每年在「消化不良」這一大類的健保花費高達90億元,可見此項疾病所費不貲!
不管是在1992年的第二次羅馬會議,還是2016年的第四次羅馬會議中,定義大腸激躁症的主要症狀是慢性腹痛和排便習慣改變,腹痛可發生在任何位置,在排氣或排便後會改善。
診斷上第一要務是先問病人是否有體重減輕,再問病人是否有腸胃炎的病史,如果有下列症狀時,一定要立刻警覺和大腸癌的鑑別診斷:
①非故意減重而體重減少。
②半夜也起床腹瀉。
③血便。
④貧血。
⑤年齡大於50歲才出現症狀。
雖然大腸激躁症患者的年齡通常是20∼40歲,但是現在大腸癌患者發病年齡有逐漸降低的趨勢,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5年統計,大腸癌每年新增超過一萬五千名病例,以往觀念認為大腸癌患者多是5、60歲的民眾,但近十年來,好發年齡已降至40歲到49歲。所以,大腸鏡檢查或大腸攝影對醫師的鑑別診斷就有很大的幫助,千萬不可忽視這致命的疾病。
大腸激躁症如何被引發?
研究顯示,罹患腸胃炎的病患中,約有百分之十的患者會轉為大腸激躁症,這些患者通常是女性,感染腸胃炎的時間較久,而且在感染時可能承受了壓力,亦或者他們本來就有憂鬱症、長期失眠等精神方面的困擾,因此而發病。所以,醫界把這個疾病歸類到了精神層面,認為是心理因素導致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的功能異常。
近年來,隨著醫界對黏膜免疫學和腸道菌叢的了解更多,雖然大腸激躁症患者的內視鏡檢查狀似正常,但在上皮細胞切片的組織學上,即使沒有白血球浸潤,但是有一大部分的病人腸道黏膜的T淋巴球和肥大細胞數目增加,同時,細胞激素、組織胺、蛋白酶等濃度增高,其中的蛋白酶會破壞上皮細胞的緊密連接,使滲透度增加,而滲透度改變會使腸腔內的抗原(如食物、細菌)進入黏膜固有層,使神經末梢與肌肉細胞受到了干擾!
2006年,美國腸胃學期刊中登錄普醫師(Dr.Dunlop)的研究論文,指出有些腹瀉型腸躁症患者雖然並未發生過腸道感染,但小腸前段的滲透度是增加的。這代表感染只是腸躁症的機轉之一,很有可能的是,感染只是讓患者長久以來腸子滲透度異常的問題凸顯、浮出了檯面,而且以前的研究都只強調迴腸末端和大腸,而忽略了腸道的整體性。
所以綜合來說,大腸激躁症跟腸道滲透度、腦部、週邊神經、體內的輕微發炎有關。當某人具有弱基因(家族中有腸躁症的患者),而且恰好遇到感染、使用了抗生素、或是承受了慢性壓力,就有可能誘發腸躁症。另外要注意的是,這類病人同時被發現有過敏體質,常伴隨著慢性濕疹、氣喘和花粉熱等這類系統性免疫疾病。
半數的腸躁症患者合併有腸漏症
根據排便習慣,大腸激躁症可分為「腹瀉型」與「便祕型」、「輪替型」三大類。不管是腹瀉型、便祕型、輪替型,這三大類的腸躁症都可能跟腸道中黏著小帶(zo1)的濃度改變有關,這時腸子的滲透度也跟著變了,用小腸滲透力分析(單糖/雙糖)的方式來檢驗,會發現有12∼50%的異常比例,而腹瀉型的腸躁症與腸漏的關聯性更高;合併有感染症狀的患者,異常比例也是最高。
簡單來說,約有半數的腸躁症患者合併有腸漏症但是反推回來,不是所有的腸漏症患者都會產生大腸激躁症,會扣下罹病板機的因子還包括基因、壓力、環境、感染、嬰兒期創傷等,需要許多條件的配合才會產生疾病。症狀的重疊性但不管是什麼型,大腸激躁症患者通常會出現失眠、緊張、頭痛、疲勞、非心因性胸痛、心口灼熱、吞嚥困難等合併症狀,甚至會有疼痛膀胱症後群、間質性膀胱炎、顳顎關節症候群等。情形時好時壞,通常在情緒差、壓力大時,症狀就會惡化,而身體病痛又會影響心情,如此惡性循環使患者身心俱疲。
本文出自三采文化《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