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一些戰爭劇裡大家都看到過這樣的鏡頭:士兵冒著炮火沖向敵人的坦克,打開艙蓋向裡面扔一顆手榴彈,或者對準裡面一頓猛射,然後這輛坦克的使命就宣告結束。要知道坦克可是有著“陸戰之王”的威名,熒幕上的橋段在現實中真的可以實現嗎?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戰陷入僵局,交戰雙方利用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等組成的防禦陣地展開陣地戰。為了打破這種僵局,英國陸軍開始研製一種能夠在遍布鐵絲網的戰場上開闢道路、翻越壕溝並能摧毀和壓制敵方機槍火力的裝甲車。作為坦克鼻祖的英國“馬克”Ⅰ型坦克於1916年正式投入戰場,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馬克”Ⅰ型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闢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至今,世界上已經製造了數十萬輛坦克,現代坦克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以及強大的裝甲防護力,一步步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戰武器。
坦克作為戰場上擁有最堅固裝甲的“王者”,平時只有艙蓋上會加一把鎖,在使用時這個艙蓋還是不上鎖的,那麼在實戰當中,會不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敵人從外面將坦克艙蓋打開,然後對艙內進行攻擊呢?
在採取這種方案時,我們必須要考慮打開敵方艙蓋的可能性。當然這種可能是完全存在的,因為坦克行駛的過程中,坦克內部極其閉塞,有時候士兵們為了透氣,會將坦克的艙蓋打開,就比如說電影《狂怒》中被德軍掀開艙蓋用手榴彈炸死的男主角。
當然在正常情況下艙蓋是打不開的。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提出了坦克裝甲車輛的“三防”概念:防核武器、防生物武器、防化學武器,因此坦克有著嚴密的密封裝置和過濾通風裝置。坦克的艙蓋在裡面是可以反鎖的,一旦被鎖上之後,連空氣都很難進去,更別說直接用手打開了。如果坦克的密閉性得不到保障,噴火器、燃燒瓶等等都能夠對其造成毀滅性的傷害。
看到這裡相信有人會問:“如果裡面的人受傷,外面的友軍還能打開艙蓋進行救援嗎?”現代坦克艙內並不是一個大艙,而是分隔開的單人艙,最多是砲長和裝填手同艙,然而同時造成這三個人嚴重受傷不能動彈的情況是不多的,也就是說,只要有一個人能動,他就能從裡面打開艙門。另外,坦克底部的逃生艙門也是另一種選擇,實在不行,動用坦克緊急搶修車,打開動力艙營救也是可行的。
從前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現代坦克具有強大的防護力。當然,“陸戰之王”的優點並不僅限於此,坦克有著強大的破壞力,一般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裝甲,破甲厚度可達700毫米,另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1500米行進間對活動目標射擊能達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主動制導砲彈,命中精度還會大大提高。經火力、機動性和防護力的多方考量,坦克仍然是未來地面作戰的重要突擊兵器。
目前,許多國家正在根據自己的作戰思想,結合現代科學的最新成就發展新型的主戰坦克,坦克的總體結構可能會發生突破性的變化,比如說出現外置火砲、無人砲塔等佈置形式。各國在研製時還十分重視減輕坦克重量,減小形體尺寸,控制費用增長。可以預料的是,新型主戰坦克的摧毀力、生存力和適應性將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正所謂“一物降一物,有矛必有盾”,坦克的發展蒸蒸日上,反坦克武器的研製也在馬不停蹄地進行。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肩扛發射式反坦克武器的“標槍”導彈,配有一個聚能裝藥串聯戰鬥部,射程可達2500米,同時採用長波紅外導引頭制導,具有很高的命中率,成為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屢試不爽的殺器。而中國的紅箭-12導彈更是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可以對坦克、永久性防禦工事、低空低速飛行的直升機等進行打擊,射程、威力相比於“標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之無愧地處於世界頂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