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媽媽在網上發帖說:

現在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想想我們小時候,還有兄弟姐妹一起玩,現在我家孩子每天放學後回到家,接觸的基本就是我和他爸爸,看著他一個人玩,還真怪孤獨的。”

這位媽媽的話,其實是很多獨生子女孩子生活的真實寫照。

過去,孩子的童年,是這樣的:

而現在,有些孩子卻是這樣:

如果孩子的生活裡總是幾個熟人,那麼他很可能會成為社交孤島,不僅對新環境缺乏適應能力,與不熟悉的人交往時也會別扭、不自然,這些都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有什麼辦法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西方家庭的一種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這種做法被稱為sleepover(留宿),在西方(尤其是北美)家庭中已相當流行。

在美國和加拿大,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會鼓勵他們到喜愛的、熟悉的小朋友家過夜。在父母看來,這是培養孩子社會性和獨立性的一個自然過程。

兒童心理學專家也認為,獨生子女一般都很自我,在留宿環境裡鍛煉,有助於提高交際能力,也有助於改善不合群的通病。留宿的孩子過上集體生活,容易養成愛勞動、互幫互助的好習慣,懂得照顧別人,為他人考慮。

sleepover的形式有很多, 有時還會有一個主題,比如女孩子的睡衣派對,男孩子的游戲電影之夜等等。晚上睡覺的時候,往往不是在臥室,而是睡在客廳的沙發上、地板上、睡袋裡、帳篷裡……當然,對中國家庭而言,不一定要完全照搬,年齡相仿的孩子們聚在一起讀書、畫畫、游戲,都是可以的,孩子們玩累了一起就寢,可以是很快樂的回憶。

女生的睡衣派對

男生的游戲電影之夜

有人可能會疑惑,不就是在別人家過個夜睡一覺,有什麼特別的嗎?

您別小看了sleepover,它對孩子的成長至少有這麼幾個好處— —

利於孩子發展親密的友情。

一起踢過球的小夥伴能和睡過一張床的小夥伴比嗎,O(∩_∩)O

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一起sleepover的小夥伴,可能有的並不是特別熟,經過一晚的玩耍、交流,孩子會找到新朋友,對不同朋友的脾性也會有個初步的感覺。

利於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

平時在家,有父母照顧,衣食無需孩子操心,但在別人家則不同,不會有那麼貼心周到的照顧,孩子更多地要靠自己安排好作息和飲食,學會表達需求和尋求幫助,這也是對適應新環境能力的鍛煉。

利於培養孩子的“分寸感”。

現在經常被討論的“熊孩子”,實際上就是孩子“分寸感”不夠的一種表現。孩子平時在家裡,一般是處在被照顧被關注的位置,說話做事都可以很隨便,父母也不會計較。

但如果孩子缺乏了社交中的“分寸感”,就可能會給人留下“沒禮貌”、“教養差”之類的印象。通過sleepover,孩子能在實際的社交中掌握分寸感,對不熟悉的朋友要禮讓,熟悉之後可以隨意些,顯得親暱。

睡在客廳的沙發上、地板上、睡袋裡、帳篷裡……

如果想讓你的孩子也體驗一把有趣又有益的sleepover,除了找一個熟悉、值得信任的留宿家庭外,還需要參考這些建議 :

以孩子的意願為前提

無論是送孩子去sleepover ,還是邀請別人來家裡sleepover,都要先問問孩子是不是願意,不要自作主張。

同年齡、同性別、同經歷

應該選擇孩子比較熟悉的小夥伴一起sleepover,比如幼兒園和學校的小同學,是最好的邀請夥伴。因為孩子們已經比較熟悉,有共同語言。

雙方家長熟悉、教育理念一致

這一點非常重要,一方面孩子不至於太不適應,另一方面家長可以在安全問題上放心。

展現真實,不要遷就

當別人的孩子來自己家sleepover時,很多家長會想,不要委屈了人家孩子,於是各種遷就。但這樣就喪失了sleepover的意義了。sleepover不僅是孩子們一起游戲、休息,也是對不同生活方式的體驗,所以無論是作息、飲食、游戲,都盡量保持平時的規矩,自然就好。

讓孩子們主導

雖然孩子還小,但是家長盡量給予他們有選擇的權利和做決定的空間。比如帶什麼玩具、圖書,玩什麼游戲,穿什麼睡衣等等,家長不要過多干預。尤其是當孩子們出現了爭執的時候,盡量讓他們自己協調解決,因為他們往往三分鐘過後就又玩起來了。即使批評教育,也要保持公正,講究方式方法。

可以把這篇文章給熟悉的寶媽、寶爸看,這個周末不妨就約起來,讓孩子們體驗一把sleepover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