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湛廬文化
說起天才,不知道大家心中會浮現出怎樣的形象。神經質?高傲?孤僻?不論你想到的是哪一種,這些形象似乎都存在一個共性:性格古怪,不善於交際。
《生活大爆炸》中的謝耳朵就是一個典型的怪咖,智商187的他卻總是因為一些小事惹毛自己的朋友:逼室友簽奇葩的室友規章守則,沙發的一角只能自己獨享,不能容忍別人的「壞習慣」卻覺得別人容忍自己理所當然。
再來說說天才科學家牛頓,有資料記載他性格暴戾乖張,從小就有校園暴力的記錄,胖子同學不小心踩了他的風車,他抬手就把胖子打哭了,我們的教科書居然說這是他有志氣的表現。有婚介中心給他介紹過幾個名媛,拾掇拾掇都是當王妃的坯子,但牛頓卻對她們毫不在乎,比如有次相親,他把姑娘的手指頭塞進了菸斗。牛頓的一生是天才與戰鬥的一生,卻充滿了孤獨。
此消彼長的社會智能與一般智能
雖然不是每個智商高的人都是低情商,但人們難以和聰明人相處是一個客觀的事實,這究竟是為什麼?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奠基人馬修·利伯曼發現,支持社會思考的神經網絡與支持非社會思考的神經網絡通常是互相矛盾的。他在著作《社交天性》中描述了這兩個坐在「神經蹺蹺板」的兩端的腦區。
研究表明,與社會智能和一般智能相關聯的腦區是不同的。與一般智能以及與之相關的認知能力,比如工作記憶和推理能力相關聯的腦區通常位於大腦的外側,或者說側部,而與思考他人、思考自己相關聯的腦區則主要位於大腦的內側,或者說中線部位。
如果不要求被試做任何一項具體任務,同時仔細觀察他的大腦,那麼我們會看到,他的社會認知網絡處於打開的狀態。通常,社會認知神經網絡打開的程度越高,那麼負責其他非社會思考的一般認知網絡關閉的程度也就越高。同樣的,當人們進行非社會思考時,一般認知網絡就打開了,而社會認知網絡就關閉了。利伯曼教授用「打開」和「關閉」這兩個詞語描述大腦狀態,實際上任何一個腦區都是不可能被關閉的。它們只是在某些情況下更為活躍,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更為平靜而已。
我們有理由推測,高智商個人的一般認知網絡長時間打開,抑制了非社會思考腦區的激活,從而使他們表現得不那麼社會化。在某種程度上,當我們參與非社會思考時,社會認知網絡的存在常常會干擾我們的執行能力。
才華橫溢的孤獨症與自閉症患者
社會認知和非社會認知依賴於不同的神經機制,這個觀點之所以很難讓人相信,部分原因在於,當我們的大腦在分別運用這兩個網絡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感到有什麼不一樣。與此不同,當我們在說不同的語言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其間的區別:說母語時的感覺與說最近剛剛學會的某種語言的感覺肯定不一樣。類似的,我們在解決了一個複雜的數學題後的感受與想像自己是一個穿梭於太空的超人時的感受也大不相同。但是,當從社會思考轉向非社會思考時,我們的感覺好像只是換了一個主題而已,根本不會覺察到我們已經改變了思維方式。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社會思考與非社會思考之間的差異不是真實存在的,它只意味著對我們的感覺來說,這種差異並不顯著。
幸運的是,社會智能和非社會智能這種此消彼長的關係,讓有著嚴重社會障礙的心理疾病患者有著一技之長。它們就像是蹺蹺板的兩端:一端的力量(或能力)被拿走,另一端就會受到巨大的影響。孤獨症、自閉症患者常擁有與其障礙全然相對的,甚至十分驚人的心理運作能力,比如「過目不忘」、口算能力超強或超強藝術創造力。
一項對不幸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disorder)的孩子的研究清晰地說明了這種區別。人們通常認為,亞斯伯格症候群是一種較為溫和的孤獨症,患者的主要表現是他們會在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上表現出許多不足之處。但研究結果表明,在測試孩子們的抽象推理能力時,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孩子的表現甚至比同齡的健康孩子還要好。
電影《雨人》的原型Kim Peek有著超乎尋常的機械記憶能力,就像是一部「活體百科全書」,他熟記超過7600本書,可以說出經過的美國每個都市、城鎮或是郡縣的高速公路編號,還包括電話及郵政的區域號碼、電視台的代號,以及當地的電話網絡公司名稱。患有自閉症的英國小女孩Iris Grace擁有驚人的繪畫天賦,她的畫充滿寧靜自然的色彩,打動人心。
大腦天性就擁有這種平衡社會智能和非社會智能的能力,因此人類如此與眾不同。當然,也有一些方法可以改善高智商人的相處之道。
智商高的人如何更好的與人相處?
1、停下學習工作,多出去玩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腦的各個腦區也在交替工作。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社會智能腦區與一般智能腦區之間的「蹺蹺板」關係,為什麼不想辦法修改我們的日程表,讓工作時間少一些、社交時間多一些呢,讓社會智能腦區也激活起來?大量研究表明,社會連接對於我們的幸福至關重要,只要做出一個小改變,多鍛鍊自己的社會腦,高智商的人不僅能夠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也同樣可以成為社交天才。
2、向別人敞開自己
每個人都有對於安全的需求,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表現著,掌控並構築著自己的防禦堡壘其實,真正的安全感,來源於自己向別人敞開自己。一些天才們因為太過執拗而忽視了這一點。在一些心理培訓師的團體成長小組活動中,通常有一個讓成員構築真正的安全感的環節,大家用目光真誠的向搭檔傳達自己內心的聲音:我願意向你敞開我自己,我希望你能如實地接納我,接納我所有的優點與缺點。做完這個練習,一群陌生人的關係往往會被拉近許多。
3、澄清你在人際中需要什麼
澄清需要可以從澄清恐懼開始,一個人對什麼過於敏感,象徵對什麼有高要求,同時有惟恐求不到的高焦慮。或者說,一個人對什麼感到緊張,意味他特別在意著什麼。比如有人害怕在別人面前表現不好,說明他有自我表現欲,並很想展示自己;有人怕別人的責備,說明他需要別人的贊同和接納。澄清需要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在人際關係中找到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