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衛生紙業者有意漲價的風波中,已有人檢討台灣的林產業。筆者用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檢視台灣林業,保護生態體系、水資源、減緩氣候變遷方面,整個南北山脈與海岸地帶的森林都保護得可以,我們算是佼佼者。若能改善河川水質,並復育水域生態與河岸森林,建立從山到海的東西向生態走廊,則為亞洲典範。但最美中不足的是,曾經是台灣主產業的林產業在經濟轉型後,30年來,從造林、撫育、林道維護、採伐、集材、運材、紙漿造紙業、製材業、建材與傢具業,乃至廢料做鍋爐燃料或發電,幾乎全面崩解了。
筆者認為,台灣現約40萬公頃的公有人工林、原住民保留地及私有林地,因為工資高、地勢陡又有颱風,若依一般市場機制,難與東南亞、加拿大、俄羅斯相比,不管生產紙漿或木材都沒有競爭力。到底台灣林產業何去何從呢?不妨仿效日本,為了扶植農業,不只補貼,還有產銷支持系統,甚至對一些農產品進口實施高關稅,在林業方面也設置林業再生基金,給予林農從生產、集運到市場方面的支持與補助,以挽救山村免於空洞化。
納入前瞻維護道路
一些原鄉推動混農林業或林下經濟,經濟已經有起色。例如,阿裡山鄉原住民保留地栽植赤楊樹,讓愛玉攀爬,很多農戶年產值超過60萬元,如果勤快一點再林下栽植有機咖啡,在4、5月又有石篙竹筍可收穫,夫妻兩人扣除成本,年收入上百萬元不成問題。赤楊的木材,經過4、50年後,作為香菇材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另外,與其讓嘉義地區上萬公頃的過熟竹材在林地腐爛,若能設置生質能發電廠,有助穩定我國綠電外,以竹林的高速度成長,每公頃又可讓農民增加至少5萬元收入。台灣林業混合有機農業經營,阿裡山鄉已是典範。許多原鄉也推動苦茶樹、香菇林等,都深具潛力。問題是,並非所有原鄉都有如阿裡山鄉的良好的道路與產業支持系統,以台東縣延平鄉布農部落經FSC驗證的桂竹林為例,久未伐採,林道柔腸寸斷,加上林業缺工,真是萬事起頭難。建議我國好好規劃,將林產業納入前瞻計劃,協助山地鄉維護既有的產業道路、生產、集運,乃至國內外市場的開拓等,讓人工林地得以繼續生產木材外,也可混合有機農業、綠能產業等多角化經營,相信這個前瞻投資從經濟面不但可回收成本,在環保面與穩定山村社會面也很有意義,將可成為全球永續發展的典範。
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