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推崇「冬病夏治」的觀念

中醫推崇「冬病夏治」的觀念,夏日做好疾病預防措施,秋冬好發的疾病較不易上身。「三伏天」是農民曆記載一年當中最炎熱的3天,根據中醫典籍,在這陽氣最盛的3天進行人體穴位敷貼,有助於扶正祛邪,預防冬日疾病發作的效果。

三伏貼,揮別呼吸道等疾病
從端午過後到中秋前這段炙熱的氣候裡,運用三伏貼,可以治療呼吸道、皮膚、消化腸胃道以及婦科方面的疾病。

今年(2015年)的「三伏天」是哪3天?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教授陳旺全指出,2015年的「三伏天」,以7月13日為「初伏」、7月23日為「中伏」,而8月12日則為「末伏」,三伏各相距10天。

中國醫學奧妙,所謂「三伏貼」是根據中醫古方典籍而來的「外治方」,是「天灸」的一種外用療法。若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三伏貼治療的疾病成因有兩大主軸,陳旺全解釋,一是每到冬天氣喘容易發作,因為寒氣很深,造成呼吸功能異常,呼出的氣不足,二氧化碳積存在體內,血中含氧量不夠,是典型的氣喘;另一則與病原相關,也就是中醫常說的,緣於「風、寒、暑、濕、燥、火」,因為寒氣入侵而引發呼吸道過敏等相關疾病,類似於西醫所謂的病毒、細菌入侵,這也與個人的體質與免疫防禦系統脫不了關係。

三伏貼的由來
「三伏貼」最早見於清朝張璐所著之《張氏醫通》上的記載。陳旺全表示,當時有患者氣喘發作嚴重,晚上經常無法入睡,且每天氣喘如要窒息一般,服用中藥的治療效果不佳,後來經由夏季的三伏天,運用外治的方法,以白芥子、延胡各1兩,加上甘遂、細辛各半兩,再加薑汁後,塗藥於患者的大椎穴、肺俞穴、膏肓穴等,治療效果極佳,因而流傳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