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在咖啡廳聽到兩位媽媽的對話,感覺很有趣。
紅衣媽媽:給孩子讀故事累死了,現在很多聽故事平台呀,打開讓孩子聽就行,父母不用費唇舌。
綠衣媽媽:按照你這樣的說法,我是不是生了寶寶後讓機器喂養就行,我完全不用過問?
紅衣媽媽:你這個言論太極端,聽故事跟喂養不是同一回事……
綠衣媽媽:你跟你丈夫聊電話,但你在丈夫拿起電話時總放錄音給他聽,並且錄音還不是你的聲音,我在想你的丈夫大概沒多久便再也不想跟你聊電話……
在聽著兩位媽媽你一言我一句地爭論時,我突然想起小時候聽收音機裡面的「講古」(講故事),講故事的老先生在電台講武俠小說,講得很傳神,但對我來說,這段經歷遠不如奶奶睡前親自給我講《武松打虎》故事的印象來得深刻。一種是從冷冰冰收音機裡面傳出來的陌生的聲音;一種是伴隨我進入夢鄉的聲音,後者對我來說代表著安全感。印象中,我聽了奶奶的《武松打虎》無數次,從來沒有厭倦,似乎每一次都能給我帶來驚喜和意外。現在想想,奶奶講故事的水平不高,卻讓我難忘至今,這大概是冰冷機器和一個具有豐富情感親人給孩子帶來的不同的感受導致的。
如果父母忙得焦頭爛額,可以給孩子聽故事平台的錄音故事;但如果父母閒得在一旁刷手機、看電視,把孩子「丟給」故事平台,我覺得卻是大大的不妥。他們不知道,孩子聽爸媽親自讀故事講故事,跟讓孩子聽錄音,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對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聽故事平台的錄音故事的3點「謬論」:
1、提高孩子的詞彙語言能力?
我們很多父母非常認同給孩子播放DVD不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卻忽視了故事平台的錄音故事其實給孩子帶來的也是同樣的低效效果。美國《時代雜誌》曾經指出,DVD讓孩子被動接收,對語言和詞彙的提高是沒有用的;大腦科學家約翰.梅迪納甚至說,讓孩子經常聽DVD反而會減少孩子的詞彙量。台-灣語言學者也說,聽錄音帶、看DVD,幼兒是很難學會豐富的語文能力的。
為什麼會這樣?
孩子學習詞彙的重要基礎是感官與文字的連結,孩子需要通過與大人的互動和對話實現語言的學習。大量的錄音給孩子帶來的語言效果,其實遠不如一場真正、簡短的成人與幼兒的主動式對話給孩子帶來的詞彙和語言能力的影響。舉個例子,當一個孩子從錄音故事裡聽到「疲憊不堪」,語言能力薄弱的孩子其實是難以想像「疲憊不堪」的樣子。而在現實中就不一樣了,身邊的大人可能會給孩子做出「疲憊不堪」的樣子或示範,孩子在動作、表情與詞語的對照中,迅速掌握了詞語的含義。當他們在下一次看到別人相似的表情和動作時,嘴裡便一下子蹦出了「疲憊不堪」這個詞。
2、提高親子互動?
答案是否定的。孩子聽到爸媽的聲音,才有助於親子情感。20世紀80年代有一項實驗,一些孕晚期的孕婦大聲朗讀一本叫《戴帽子的貓》的繪本,胎寶寶們每天聽5個小時的故事。當這些寶寶出生後,他們更偏好聽媽媽的聲音。所以,即使從胎兒期起,寶寶就偏愛爸媽或家人的聲音,而不是別人的聲音。
另外,孩子們聽爸媽讀故事,會更容易有代入感;孩子們在聽故事時,能及時跟爸媽有互動,比如對故事的人物情節有疑問可以立即提出來,想重複聽某個故事片段,孩子可以要求父母再說一遍;父母還可以對孩子一些故事的誤解及時糾正和澄清,加深孩子對故事的理解;面對孩子想多聊聊的一些細節,父母可以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讓孩子與現實連結……幫助孩子在聽故事時跟父母有更多的互動和交流,跟現實建立關聯。
3、聽得越多越好?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聽故事時,尤其是聽故事平台的錄音時,喜歡讓孩子一下子聽很多,或者從第一個故事聽到最後一個……他們以為讓孩子大量地聽有好處。持這種想法和做法的父母,其實是一點兒也不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小嬰兒需要反覆聽同一首童謠或兒歌;小孩子需要不斷重複聽同一個故事、看同一集動畫片……相比起第一次聽的故事,孩子們更趨向於聽同一個故事。因為重複地聽相同的內容,能幫助孩子大腦神經元的連結,培養孩子記憶力的發展。
所以,孩子聽故事,並不是越多越好。
父母的作用,其他任何的故事形式也難以替代
教育心理教授加布裡埃爾‧斯特羅斯曾經指出:再「先進」的故事形式,都不能取代父母。首先,這是一種親子陪伴,孩子們在父母的聲音中感受故事的精彩;其次,父母的聲音更容易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最後,父母給孩子讀故事不僅僅是讀,孩子還參與進來,跟父母一起看繪本圖片,受彩色或非彩色圖片給孩子視覺帶來的感官衝擊。親子共讀還會提高親子情感,幫助孩子接觸文字,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相比之下,聽陌生聲音的錄音故事,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會蒼白許多。
一對好父母抵得上一百個教師,用父母的聲音說出來的故事,勝過任何先進的故事平台。父母們別再偷懶,張開嘴巴給孩子讀故事吧!
本文關鍵字:故事平台、聽故事、親子閱讀、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心理學家們知識,分享科學、有價值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