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主播」練就「小莉飛刀」
利落的短髮,彎如上弦月的笑眼,幹練不失親和就是吳小莉的經典形象。大多數人對吳小莉的最初印象,來自於1998年朱鎔基總理記者會上的欽點提問。但在這之前,吳小莉已經做了10年媒體人。
吳小莉從小就善於與別人打交道。她家裡有6個兄弟姐妹,吳小莉排行第五,從小就被當男孩兒養,剪短頭髮、穿姐姐長褲改成的短褲。隔壁鄰居還有五六個小孩兒,就是在這樣的孩子堆里,吳小莉學會了最初與他人的溝通。她也很早就具備了面對公眾說話的能力,小學時就常參加學校舉行的演講比賽,演講成功的秘訣來自於母親的傳授:「你說話時,就把台下的人都當成木頭、西瓜好了。」但直到高中,她才確定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記者。「能坐在那兒跟大家說世界發生什麼事情,我覺得特別好。」
鳳凰衛視行政總裁劉長樂在吳小莉的《足音》一書的序言中寫道:「小莉的成功,更多的是來自她自己的勤奮。『九七』回歸時,新聞60小時播不停,她連續3天帶妝作業,誘發嚴重的皮膚過敏。工作壓力最大的時候,她會悲嘆『我實在頂不住了!』可事後,她照樣笑容可掬地出現在觀眾眼前。」
吳小莉的成功與她的堅持和韌勁密不可分。在台灣輔仁大學讀大三時,因為學校要求學生在畢業前採訪一些商界名流,吳小莉大膽地將她的採訪人物確定為可口可樂總裁,並克服重重困難,最後衝到哈佛大學採訪到了那個人。
不空手而回是吳小莉的標籤。鳳凰衛視約訪董建華,台編輯部先擬了一份採訪提綱,吳小莉沒有用。她用心研究採訪對象,力求更多了解董建華背後的故事,最後重擬了一份提綱。對此,董建華的評價是:「我收到過很多約訪函,你們那個提綱高度在這兒(手勢過頭),別人的提綱高度在這兒(手勢及胸)」。
有人問吳小莉,你為什麼能有這樣的機會?吳小莉說,不是有機會,是因為有目標和追求實現目標的毅力。「做記者就是要張開眼睛,張開嘴,伸長耳朵,知道目標在那裡,然後就富有創造力地去實現,朝前走。」2001年,吳小莉從鳳凰衛視的當家主持人成功步入管理層,成為當年1月1日開播的鳳凰衛視資訊台的副台長。
這些年,她先後主持《小莉看世界》以及政經人物高端訪談的《問答神州》。《問答神州》的製片人韓煙認為,正是吳小莉的親和特質,讓不少政商界名人坐下來聊出真誠而個性十足的內容。這位「微笑主播」倒像是練就了「小莉飛刀」,招招例不虛發。
是先生的「大蜜兼小蜜」,但「女兒最重要」
在外人看來,吳小莉是一個十足的女強人。可她對自己的詮釋卻是:「強而不悍,柔而不媚」。吳小莉雖然有多重身份,但她似乎無論哪重身份都能做到最好。吳小莉有著自己的角色排序,母親、妻子、記者、主持人、副台長,家庭永遠是第一位的。工作之餘,她會把心思全部放在家庭和女兒身上,盡量把時間留給丈夫、女兒和自己,如同每一個平凡的女子。生活也讓吳小莉更加具有厚度,以至於陳魯豫在專訪中稱讚吳小莉:「你是女人的最高境界。」
《問答神州》節目組每年都會組織一次集體活動,吃吃飯,唱唱歌。記得有一年吳小莉的先生周秉鈞正好在北京,韓煙和同事們正坐著聊天,忽然看見吳小莉站了起來,原來是她先生來了,她過去給他脫了外套然後掛在架子上。大概是驚訝於她姿態轉換的自然,同事們一下子都笑了。吳小莉說:「女性在該堅強的時候扛起責任,該需要被支持的時候勇於表達。女人是家庭的重要中心,是孩子的天使和保護神,也是另一半最堅韌的後盾,以及溫柔的港灣。」
她自認屬於比較能幹的類型,很多事情想得還比較周到仔細,因此曾跟先生開玩笑:「我是你的大蜜,所幸我還是你的小蜜,不然我就很吃虧了。」然而她不太接受時下流行的「女漢子」稱號:「我不是女漢子,我就是個女人。」為新書《與卓越同行》做讀者見面會時,現場有位年輕的女企業家問她:「你覺得做女漢子好,還是做小女人好?」她留意到,這位女士的丈夫一直都在一旁笑意盈盈地看著太太。「在這位先生的眼中,他的夫人既不是女漢子也不是小女人,她就是一個女人。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做一個你會去愛人,然後別人也會愛你的人。」
吳小莉與先生周秉鈞結婚10多年,她認為夫妻之間的感情,從最初的愛情到有了兒女後的親情,情感自然一步步加深,「常常要記得當初相守的原因,也常常要感恩,提醒自己感受相處快樂的能力。即使工作再忙,世事多滄桑,有家人相伴就是最美好的日子。」
作為妻子,吳小莉最關注的是,她跟丈夫的婚姻里還剩多少愛情。要是愛情的含量開始降低了,她就會馬上想辦法增加。女兒小時,等吳小莉把孩子哄睡著了,往往已到了晚上10點鐘左右。雖說這個時候她也很困,但還是叮囑保姆照看好孩子,自己挽著丈夫的手,一起逛夜市,或者吃一頓小吃。
不過,吳小莉認為女兒是最重要的:「對女兒來說,我作為一個母親的角色沒法被替代。」韓煙透露,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吳小莉依然惦記著為女兒做一些事,比如在北京採訪之餘請假送女兒去夏令營,在香港的家長會她也爭取親自出席。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吳小莉無疑是大眾意義上的卓越人士。但在吳小莉看來,卓越並不等於成功,卓越是一種人生態度,而成功是這個態度之下的一個必然結果。她認為,人生應該「To do something,not to be someone」(去做些什麼事情,而不是成為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