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文學研究認為,太陽有一個400年變化周期,目前它正處於這個周期臨界時間點,它可能在本世紀中期變得異常冷。

也就說,太陽會產生更少的太陽黑子、更少的磁暴活動及更少的紫外線輻射。

加利福尼亞大學近日報導,這是科學家首次模擬估算太陽變冷的時間,可能是從2020年到2070年。

一般太陽有11年的周期活動特徵,即每隔11年,太陽的活動處於最不活躍的狀態。

但是。科學家根據觀測和歷史記錄,發現一個更大的活動周期:每400年太陽將處於天文學所謂的太陽極小期(grand minima),向外放射的能量會減少很多。

太陽極小期和太陽極大期是太陽平均11年活動週期中的兩個極端期,在「太陽極大期」間,太陽表面可能出現上百顆太陽黑子(sunspot),經常有閃焰噴發,並將數十億噸帶電氣體雲拋入太空中,此時為觀測天空極光的好時機,但強烈輻射卻不利於太空人活動,衛星功能損害、通訊中斷、GPS 接收器發生故障等,也都是太陽極大期間可能發生的事情。

「太陽極小期」則相反,此時太陽黑子數量和閃焰活動很少,有時好幾天或幾個星期都不會有黑子,是從事太空活動最安全的時段,但天空中的極光就相對平淡無奇。

科學家指出,17世紀,太陽曾處於特別冷的時期,因此對地球氣候造成嚴重影響。

那是在1645年至1715年間,太陽處於一個極弱期,被稱為「蒙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或小冰河時期。地球有些區域遭受強寒流,如英國的泰晤士河凍結,波羅的海結冰,但在阿拉斯加和格陵蘭島卻變暖。

「蒙德極小期」是太陽學家愛德華‧沃爾特‧蒙德(E. Walter Maunder,1851-1928)在研究那段時期的記錄資料時,發現這段期間的太陽黑子非常稀少,因此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一段時期。

1683-1684年間泰晤士河結冰景象。(維基百科/Thomas Wyke)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物理學家丹‧魯賓(Dan Lubin)解釋,根據這些記錄,並結合國際紫外線探測衛星(IUE)20年來收集的數據,估算太陽的下一個極弱期會比以前發生更少的能量,因此會更暗,地球會更冷。

因為太陽活動減弱首先會使地球大氣層的平流層臭氧層變薄,影響大氣的絕熱效應,地球的風和天氣模式會出現很大改變。

魯賓解釋,預計在太陽的極弱期,全球平均地面氣溫在最初幾年下降「幾攝氏度」,但其它因素很可能又使氣溫回升。

魯賓還表示,該研究對地球與太陽之間關係的提出一種新的理解方法。

該研究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