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17日,德國《明鏡》周刊記者蘇珊娜·科博勒對外交部副部長傅瑩進行了採訪,涉及內容很廣泛。在一個小時採訪中,「傅瑩女士舉止雅緻、專業,思想銳利,始終以西方人固有的驕傲口吻同西方人平等交流。她的自信和雄辯,讓我明顯有一種『中國贏了』的感覺。」蘇珊娜感嘆道。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部第二位女性副部長的傅瑩,2011917日應邀與母校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師生進行交流,談及自己此次採訪前的準備時說:「這是一次很嚴峻的較量,必須進行大量痛苦的練習。我先後進行過6輪演練,並一度感到非常挫敗,但最終還是贏了。」

  第一次演練,傅瑩讓外交部歐洲司的20多個年輕人進行角色互換,分別扮演記者和被採訪者。她在一旁發現,「扮演記者的個個比《明鏡》周刊的記者都『狠毒』,一個小時提出30個問題,中間還常被打斷,就是要壓迫被採訪者作出第一反應。而當提問者扮演被採訪者時,卻一個個敗下陣來。」

  第二次演練,傅瑩親自上陣接受同事的採訪,沒有幾個回合,她也敗下陣來。

  雖然在第三次用英文練習時,傅瑩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但提問者準備的問題更多,結果「自己非常混亂、挫敗,完全被提問者牽著走,覺得很痛苦」。

  3次演練的失敗,讓傅瑩找出一個竅門:必須掌握主動權,包括如何把握節奏、如何抓住聽眾注意力,以及如何利用尖銳問題表達自己的立場等,「得有個筐子把眾多問題裝起來,不能被別人牽著走。」雖然如此,在接下來的3輪演練中,她仍「飽受同事的刁難,他們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好在每次她都準備了10倍於對方提的問題,6輪演練結束時已變得從容自信,完全掌控了局面。

  坐在《明鏡》周刊記者蘇珊娜面前時,此前演練收到了成效。傅瑩先發制人:「記者的訴求就是要難倒被採訪對象,這是你的職業。我接受採訪是有風險的,但要表達我的觀點,就得冒這個險。」

  傅瑩的直白表露,讓蘇珊娜一時無語,訕笑道:「您說得對,說得對。」

  其時,中國第一艘航母正式海試,蘇珊娜第一個問題便提出:「中國為什麼需要把自己武裝到如此地步?你們難道沒有比增加軍費預算更重要的花錢地方嗎?」這是傅瑩意料之中的,她不卑不亢:「中國第一艘航母海試確實令人振奮,這是中國人民的夙願,也是中國國防力量發展的自然結果。在我看來,你們對中國軍力的擔心,是受到陳舊兩大陣營意識形態對立思維的影響。你們對美國、法國等盟友擁有航母就感到放心,而中國擁有一艘航母你們就感到擔心了?這是什麼邏輯?」

  傅瑩的強硬口氣,雖讓蘇珊娜猝不及防,卻仍不失逼人之氣:「最近中國藝術家艾未未被捕在德國被視為挑釁行為,而且他被捕就發生在德國外長韋斯特維勒訪華並在北京出席德國啟蒙藝術展之後不久,這是不是有意而為?」傅瑩反擊道:「你們確實太看重自己了。中國為什麼要將自己在一個內部事務上的處理與某位歐洲國家外長訪華聯繫在一起呢?我看不到二者之間有任何關聯。你所提及的是一起進入司法調查的案件。我對此不感興趣。但我想問你的是,你們德國人知道多少中國藝術家、作家、歌星、影星?你們對中國的看法太過狹隘和負面,這也是我們不喜歡和你們討論人權問題的原因。」

  蘇珊娜又接連提出了10多個尖銳問題,都被傅瑩一一自如應對。採訪結束後,蘇珊娜由衷地對傅瑩說:「您是最能清晰傳遞中國聲音的使者之一,是一位爐火純青的職業外交家,應對媒體堅毅自信,表達不滿時反應迅速。我敬佩您的直率,很高興結識您。」

  傅瑩對母校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師生說:「如果沒有採訪前的6輪痛苦演練,就不會有後來的從容應對。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在和媒體交鋒時,觀眾才是最終的決定者。即使你把對方狠狠批一頓,佔了上風也沒用,因為最終要看觀眾是否站在你這邊,贊同你的說法。一句話,只有以理服人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