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人、求抱抱,其實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表現。我們總會看到,很多小孩總喜歡伸出小手,想要大人抱抱。但是,過於黏人的孩子若沒培養好安全感,成年後也容易缺乏安全感。媽媽該如何應對呢?

1、沒有把握好第一個分離焦慮期

在孩子6~9個月時,會出現人生的第一個分離焦慮期,這時的孩子會對父母形成明顯的依戀,以及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在這個時間段,孩子如果沒有明確的第一依戀人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例如媽媽經常出差或不在身邊,經常更換照顧孩子的人,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身體接觸等,都有可能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

2、錯過孩子的第二個分離焦慮期

第二個分離焦慮出現在孩子1.5歲左右。此時,孩子的心智也成長了,最主要的一個標誌是他自我意識的產生。此時孩子可能會通過各種語言和行為反復地確認一個問題:媽媽到底愛不愛我。得到的答案肯定與否,都將對他們將來黏人的「表現」起著關鍵的作用。

3、沒有高品質的陪伴

陪伴的品質會影響孩子黏人的程度。可能有很多媽媽會說:我是全職太太,一天24小時都在帶著孩子,可孩子為什麼還會黏人?其實呢,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父母陪伴的品質不高。高品質的陪伴從時間上來講,最好是一天1~2個小時的全身心投入。當然,如果家長陪伴的品質特別高的話,只有半個小時也勝過一天24小時的無效陪伴。

4、缺乏社交的機會和示範

一些媽媽可能會發現:當很多孩子都在參與遊戲時,卻只有你的孩子不參加,黏在你身邊。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這樣情況的孩子,他的父母多半也不是很主動。從孩子1歲起,家長就應該有計劃地多帶他外出,多接觸其他人,並且鼓勵孩子主動與其他人交往,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時也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對爸爸媽媽的依賴感。

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黏人的原因可能不同,在保證及時予以回應的前提下,我們還要有所區別的對待。

一兩歲孩子粘人很正常!黏人?對一兩歲的孩子來說正常不過啦!

其實,對1、2小寶寶來說,愛黏爸爸媽媽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小寶寶對爸爸媽媽的依戀感強,這是他們心理的安全需要。

他們不斷地用呼喚爸爸媽媽的方式來測試一個問題:就是當我要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們會及時回應我嗎?他們會馬上出現在我的面前嗎?

如果他每次呼喚你,你都能給予回應,都能及時出現在他的面前,那麼他就會放心一些,接下來他還會不斷的測試你,如果你都能予以回應,那麼,他就逐漸確定了一件事: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需要他們時他們就會出現,而不是不管我。對他們而言,這種確定性能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

媽媽的愛,才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是可愛的,是有價值的,由此獲得充分的心理能量,並成長為一個有自信的、獨立的「人」。

無論多少歲,孩子常常渴望父母的抱抱,為什麼?

抱抱=生存

寶寶們在子宮內時是被羊水包圍住的,母體的安全感「圍牆」讓寶寶感覺很溫暖很舒服;當寶寶出生後,他們的安全感「圍牆」突然消失了,他們嘶聲力竭地啼哭表達自己的恐懼;如果這時媽媽熟悉的聲音響起,抱抱寶寶、給寶寶哺乳,寶寶聞著媽媽的體味,感受到媽媽體膚的溫暖,那麼他們的安全感很快又回來了;倘若這些寶寶被媽媽拋棄,安全感「圍牆」再次突然消失,寶寶們又一次掉進了安全感缺失的巨大恐懼中。

抱抱=獲得「能量」

孩子們常常需要爸媽的擁抱,來確認大人對自己的愛是否如從前,以此獲得成長的力量。有人說,孩子最愛的行為是抱抱,最喜歡的話語是「過來我抱抱!」所以,請別忘記常常跟孩子說:「寶貝,過來我抱抱」,然後給Ta一個有力的擁抱吧!

媽媽這樣正確對待愛粘人寶寶

對於粘人的孩子,心理諮詢師李思老師提醒父母有幾點要注意。

一定不要冷處理。

有的孩子有黏人的表現時,很多爸爸媽媽的處理方式就是你來黏我我也不理你,不管你怎麼跟著我,我照樣做我自己該做的事情。

實際上,這樣做法是會傷害孩子的。遭遇「冷處理」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感受是:爸爸媽媽可能不愛我了,他們把我推開好遠。為了找回爸爸媽媽的愛,孩子可能會更表現得更為黏人,生怕被爸爸媽媽拋棄。

如果孩子來黏著你,而你恰好手頭有事要做,你可以告訴他,讓他耐心等幾分鐘,等你做完事一定會過來陪他。

比如,你告訴他:我先去洗個手,等洗完手一定會回來,如果你不放心你隨時來看我,我就在洗手間洗手。等你洗完手要記的一定回到孩子身邊,這樣你的言語的保證及行為的保證,實際上是完成了孩子對「媽媽到底愛不愛我」這個測試,這樣的測試結果會讓孩子更安心一點。

經過這個測試孩子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媽媽一定是愛我的」,那麼孩子就會自我修復,他會恢復對外部世界的好新奇心,又會能量滿滿的去探索外在的世界。

另外一方面,除了用愛的語言和行為回應他,你還可以試著去尋求讓他不開心或是有心理壓力的原因。

比如,你可以和他說「媽媽發現這幾天媽媽對你特別的重要,走到哪你都要跟著媽媽,媽媽有點好奇你這幾天為什麼和以前有點不一樣。」

當然,孩子不見得會告訴你原因,但是你可以逐漸讓他明白,你知道這個時候他很需要你,而且你也想知道發生了什麼。可能經過試探,孩子告訴了你原因,比如說在學校排練節目,他表現不太好,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合作,他很不開心。

知道了原因之後,你可以幫他梳理一下內心的感受,同時給他一些安撫並給他一些解決這個問題的建議。這樣的回應他會覺得是有效果的,那麼他下次遇到困難可能就會直接來求助你,會告訴你有件事他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問問你應該如何做,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黏住你」的方式來測試你,測試你們之間關係的穩固度。

如果以後他有問題能直接求助你,而不是採取黏著你也不告訴你原因的方式,那說明他內心的安全感已經足夠,你應該高興才對。

最後,再次提醒父母:

幾乎所有黏人的孩子,都不是莫名其妙、故意和大人做對。真正得到過愛的回應的孩子,孩子才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去獨自應對外界的世界,獨立於爸爸媽媽自己生活。所以,請對每一個黏人的孩子溫柔以待吧。

參考來源